首页>要闻 要闻
南水北调河南淅川动迁40万人 老者称不能渴北京人
漂泊一生未等到通水日
1962年初,丹江口工程暂停。肥沃的土地露出来,何兆胜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
两年后,丹江口一期工程复工,淅川县开始向湖北荆门、钟祥两地移民6万多人。何兆胜一家7口,再次启程,迁往荆门十里铺的新家—“柴”编织的“统建房”。按每个移民半间房的标准,一家人和其他四家混住在一起。
柴做的房子,春天能发芽,夏天漏雨,水要齐着床,伸手能拿到漂着的鞋。夏天蚊虫猖狂,多热也得架火用烟熏。
不能融入当地生活,何兆胜一家再次回到淅川,当时他们呆住了—老家何家庄已长眠于水底。一行人只得沿江去上游拓荒。
没有地耕,没有饭吃,没有房住,移民们被纳入政府管理,成了沿江村人。他们在荒地上种红薯为生,蒸红薯煮红薯炒红薯炸红薯……后来何兆胜患上严重的胃酸病,再也不吃红薯。慢慢地他们砍竹子做筏子打鱼,卖了鱼把竹筏换成渔船打更多的鱼来卖,再后来,他们烧砖盖房。孩子们相继成家,生活总算安稳下来。
可是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水位提高后,将淹没何兆胜的房子。淅川要再次移民16.5万人,何兆胜又要移民。
2011年6月25日,沿江村开始搬迁。临行前,75岁的何兆胜一语不发,不停地摸着带不走的土狗。房前屋后,一圈一圈地转。
当车队缓缓启动时,他打开车窗,深情地望着那片熟悉的水域和用血泪浸泡过的土地,沉重地举起双手,却久久无法挥动……
搬迁车队过丹江,跨黄河,老人怔怔地望着老家的方向,跟儿女缓缓地说:“还是怪想老家。”
这一次新家条件特别好,北京的记者去采访,老人上来就打听:北京啥时候通水?
一句话把记者说哭了:从23岁到75岁,老人一辈子飘零,只为了通水这一天!
老人在新村过了一个春节,没有等到今年正式通水,在2012年深秋的一天离世了。
搬家因为北京渴要调水
何兆胜的背后,是从1959年至今淅川县的40万人大迁移。
他们亲手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卖掉一手养大的牛羊,放了相伴左右的老黄狗,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但最终,拉着小儿,搀着老娘,带着对老家的无限眷恋踏上搬迁之路。
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气象。
就要启程了,一位老太太带领儿孙们跪在祖坟前:爹啊娘啊,我都八十二了,这么大还要搬到千里远的地方,心里真不得劲啊!恐怕以后再也没机会给你们送纸钱了……但当有人问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老人回答:“北京渴!南水北调!”
再问:“您愿意搬吗?”
“咱总不能渴北京人吧。”老人说。
渴,一个令人心疼的字眼。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南水北调 河南淅川动迁40万人 水利移民第一县 不能渴北京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