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大英博物馆聚焦盛世明朝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既是最动荡的年代,也是最富庶的年代,既是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辉煌的年代。大英博物馆近期开展的“明:改变中国的五十年”展,目光焦聚明朝初年,从宫廷生活、军事艺术、宗教信仰和对外交往诸多方面,立体交叉地探秘明代皇室和藩王五十年的断代史。1400-1450年间,跨越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和明代宗四代人、五个帝王。在此期间,北京被定为国都,紫禁城开始修建,明朝创立藩王制度,郑和七次下西洋……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说:“15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构成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这段历史直到现在才被人们所了解。”
“明,了不起的文化招牌”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美术展,而是一个历史性的展览,由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策展人霍吉淑、亚洲部陆于平以及牛津大学美术史教授柯律格共同策划。
280件中国文物,其中1/3是大英博物馆馆藏。其余则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院、南京博物馆以及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座博物馆,也有私人珍藏。
展品涵括瓷器、雕塑、织物、黄金器皿、珠宝、兵器、绘画、家具等各个门类。借自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描述宣德皇帝郊游行乐的场景,画里的宣德皇帝体态丰盈,衣冠委然,正兴致盎然地观看侍臣举行捶丸比赛。
山东省鲁王墓出土的淡黄色长袖龙袍,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陪葬物。龙袍前胸与双肩所绣金色双龙华美灿烂,历经几百年依旧绚丽如初,可以想见鲁王在世时的尊荣。明永乐年间的金银嵌宝石兽面纹铁剑,是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的购藏。据传这把剑是永乐皇帝送给西藏寺庙活佛的礼物,剑身镶嵌大量黄金和宝石作为装饰,剑柄为龙头造型,镶以宝石为眼。
明代的青花瓷反映了当时宫廷独特的审美趣味。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明宣德青花勾莲纹扁瓶、借自上海博物馆的钴蓝釉瓷器等,光致茂美,是不世出的珍品。
这样一些富丽堂皇的画作、雕塑、文物,反映出明代初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盛况。英国《金融时报》称,“明,是了不起的文化招牌,随口说个中国的朝代,必然想到明朝。在祖母阁楼里有没有找到布满灰尘的青花瓷?你会打趣说它是明代物件,而且也希望如此……”
是变革,还是保守?
也有人对展览主题产生质疑,从中国历史内部来看,明初的五十年真的是变革的五十年吗?虽然在这个时期,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地标紫禁城开始修建,但是展览既没有为它所宣称的“改变”做出阐释,也没有提供这变革的五十年更深入、广博的历史知识。
英国《卫报》撰文表示,“如果明初真的改变了中国,首先便是让汉族人重新登上皇位。中国在13世纪早期被成吉思汗征服,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赶走异族。蒙古帝国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帝国,藏族僧侣管理官僚机构,朝廷里来往着威尼斯商人。这个展览暗示明朝使得中国向世界打开,而实际上朝廷的价值观倒是不那么国际化了。”
“展陈文物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对古典的接续。明代的艺术尊崇过去的传统。我们看到的卷轴,其绘画风格在1400年都不是新的。明代的皇帝作画,是因为在他们之前的皇帝也作画。明代文化的特点不是变革,而是保守。”
《卫报》文章认为,展览截取了中国历史里的50年,却没有给观众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它的题目让一些观众以为是明代创造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而实际上它是在努力达到几个世纪以前确立的古典标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盛世明朝 大英博物馆 明:改变中国的五十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