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廉价公共交通时代的终结与公共服务关系的重塑
11月27日,北京市政府宣布,将提高本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票价,取消现行的单一票价制度,并对票价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一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诱发出行成本即将提高的担忧的同时,一些上班族开始考虑如何用最经济快捷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上下班路线。一些网站和论坛甚至推出了“地铁涨价计算器”。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京此次推出的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方案都意味着廉价交通时代的结束。长期以来,北京人所享受的2元地铁票价即将成为历史。与此同时,地面公交的价格也上涨到起步价2元。虽然方案同时推出了方便上班族的优惠举措,但是,整体方案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涨价来了”。北京人将与长期以来享受的廉价交通告别,尽管可能有许多人还没有认真体会到这种交通廉价的真正含义。
当然,公共交通票价的调整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理解。毕竟,与国内的一线城市相比,北京的地铁和路面公交的定价都是较为低廉的。而且,根据出行里程采用阶梯票价也是国际通行的定价方式,最能体现公平。更何况,北京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公共交通财政支出压力。据报道,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整个公共交通的补贴在2014年超过180亿人民币,其中补贴到轨道交通的份额大概是4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北京地铁实际上处于亏损运营中。按照现有的2元通坐的定价政策,北京地铁投资和建设的规模越大,运营的里程和范围越大,亏损也就越严重。因而,公共交通票价的调整,意味着通过适当提高交通成本,改变价格扭曲的事实,使交通价格向更合理更可持续的方向回归。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以便政府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从事更重要、更紧迫的民生服务。
从更深的程度上来看,廉价交通时代的结束并不简单意味着通过公共交通运营成本的社会化使政府负担的减轻。它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意味着交通领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型和拓展,以及政府与市民之间这种公共交通服务关系的重塑。
来北京出差和旅行的人都承认,北京地铁和公交在一些时段的拥挤程度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人口布局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北京城每天都上演着巨量人口来回迁移的宏大篇章。考虑到经济实力的有限性,公共交通几乎是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出行的唯一选择,确保他们能够较为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分必要。他们应该被纳入到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事实上,这次票价调整方案同步推出的优惠政策正是试图降低调价对此类人群的冲击之举,但其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尚需在实践中观察。
编辑:曾珂
关键词:北京公共交通票价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