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廉价公共交通时代的终结与公共服务关系的重塑
交通领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包含服务对象的设定,还意味着服务的安全、长远和可持续性。市政府作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当然比单个的市民掌握更全面的公共交通信息,也能在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方式和发挥程度做出长远的规划,以使这种服务具有可持续性,与本市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协调。这次票价调整,也是政府部门从长远运行考虑推出的应对举措。但是,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票价调整涉及到提供补贴的政府以及自付部分交通费用的公民个体,任何对策的推出都是对两者关系的重新塑造,任何政策的设计都要从北京公共交通发展的长远和大局出发统筹考虑,构建起良好的政府与公民个人的交通关系。
众所周知,北京的公共交通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地铁的拥挤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释为为保障时间而牺牲乘坐的舒适度。诚然,北京的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近年来多条地铁的开通初步改变了公共交通格局,也使市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但是,北京的公共交通仍然与它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相称。交通的快速发展与交通拥堵并存的背后是政府和市民的公共交通关系的某些缺失和不足,这次调价方案恰好提供了思考政府和市民间公共交通服务关系的契机。甚至可以说,这种服务关系需要重塑。市政府无疑在这种关系的塑造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推动这种关系向逐渐优化的方向演进。
服务关系的重塑意味着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理念是一个广博但又很具体的话题,说它广博,是因为它体现在方方面面,说它具体,是因为它展现于点点滴滴。在立体化、综合型的公共交通运营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的当下,理念创新要在融合上下功夫,通盘考虑地铁和地面交通站点的配置,地铁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转化。能不能科学规划换乘路线,增开更多的地铁通道,方便乘客在不同线路的换乘。能不能统筹考虑地铁出口和地面交通站牌的设定,让乘客减少劳顿,提高换成的效率。这都值得公共交通运营部门的研究和思考。理念创新要在便民上下功夫。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人们每天都需要经过的场所,是公共交流的空间,也是文化产生的土壤,如果在站点周边设置更多的政府示范早餐店,可能会方便都市中披星戴月、奋力拼搏的年轻人;如果在站点周边设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可能会弘扬使用自行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理念;如果在站点内外设置更多的银行提款机和各种缴费服务机,或许能让需要的人们感受到更体贴的人文关怀。当然,理念创新还有许多,它本身就是对于市民选择公共方式出行,享受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一种尊重。
服务关系的重塑意味着服务手段的进步。在服务涨价已成定局之后,政府所需要考虑的,恐怕更多是如何用更好的服务手段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加快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对策建议和举措采用的频率,让公共交通跟得上环境变化和公共需求变化。方便快捷、安全和舒适依然是公众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让公共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舒适的服务是应该努力的方向。能不能实现公交车厢的安全方便的上网体验,能不能设计更方便的公共交通手机客户端,帮助人们合理规划自己的出行线路选择,能不能设置一些信息技术终端帮助乘客了解站点周边的天气、环境甚至是PM2.5数据,能不能及时地更新站点周边的地图,能不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适时开通新的交通路线,实现小范围内公共交通的优化和畅达。通过采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种高新技术,这些建议并不难获得适宜的答案。
服务关系的重塑还意味着服务引导的有效。北京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现实可行的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得力举措。北京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现有的城市规划,都决定了以私人交通大发展,私家车普及式的城市交通发展路径不适合北京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汽车文明和交通文明的发展要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公共交通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它肩负的维持健康合理,有序运行的北京整体交通系统的责任。公共交通有效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满足公众的出行要求和疏导人群上,还体现在引导更多的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上。而这,意味着公共交通运力的增强、交通舒适度的提高,交通便捷度的扩大以及交通性价比的吸引,还意味着公共交通理念的弘扬和绿色出行原则的提倡。这可能不仅需要政府在交通文化塑造上的努力,还需要市民群体的有力配合。
北京公共交通涨价即将开始,它带来了廉价交通时代的谢幕和新的公共交通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政府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普通市民也将更多地体会到出行费用上升对个人的影响,并对城市的公共交通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调价远非是终结,变革可能刚刚开始。
编辑:曾珂
关键词:北京公共交通票价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