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高等教育改革成功需要三个条件
第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要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创造更多条件,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更多办学经费,对不同大学实践不同办学理念要更加宽容,甚至要鼓励大学办特色。
第三,高等院校的社会评价标准不要太功利化,应该用长远眼光看待学校的发展。这三点缺一不可。
传统大学应把慕课留给开放大学去做
慕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增加了选择性,增加了多样性。尽管现在高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30%,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人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线学习这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还是有生命力。如果慕课课程开发得好组织得好,能跟社会不同需求对接,能找到无论是公益的还是盈利性的模式,并为社会所接受,不能保证一定能有多大成功,但还是有发展空间。
现在这个社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关键要能发现社会需求在哪儿,市场有多大,可持续发展情况怎么样,如果能找到这些结合点,它的生命力应该会比较旺盛。
很多大学也在做慕课,但个人觉得,传统大学应该把慕课这个机会留给开放大学可能更合适。传统大学应该做好本身的主要工作,要把校园教育做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大家都一哄而上,把很多精力投入和教师资源分配在慕课上,这样是不是好,还是应该考虑。
英国把很多机会让开放大学去做,牛津和剑桥这些名校很尊重开放大学,我们做我们的教育,你们做你们的教育,分类别来做教育,这个过程很重要。
大学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传统大学把本身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慕课网上课程的开设,不应该占用主要精力,如果把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给丢了,我自己并不是很赞同。
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应强求 要鼓励不同尝试
目前的课程指示体系里,历史、文学等传统文化知识分量还是很大的,从小读唐诗宋词,课文里都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很丰富,我不认为现在学的过多,总觉得在这方面怎么学都学不够。但在有限时间里,知识要有选择性地传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最有利于学生成长,这本身也需要实践,不同教科书有不同侧重点,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实践。在有限学习时间里,怎样让学生学到最好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就知识本身来讲,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什么样的知识是最好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这本身就是有很大争议性的命题,有的学校认为国学很好,有的学校认为功利性知识最重要,这方面看法有很多不同。
应该让不同学校不同校长有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机会,有的学校国学份量重一点,有的轻一点,没有对错之分,应该由学校自身来实践,最后由学生来说话,很难强求。
中小学有核心课程设置,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还是应该掌握,这是基础,先不要关注学生掌握多少古典知识或者国学知识,首先要认字,认多少字,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要掌握,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课外知识里有的愿意多安排乡土教材,有的愿意多安排历史经典,有的多安排国外趣闻,这是可以探讨的,要鼓励不同做法。
职业教育歧视仍存在 需要社会力量介入
职业教育对我们国家发展很重要,以面向就业为特点,注重实用性、应用性,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像我们国家处在发展中阶段,各个领域都需要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是有歧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不足,现在国家推动力度还是挺大的,从去年开始陆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短时间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培养质量,还是很不容易,应该下大力气把职业教育办好。
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让学生有选择机会,有的学生愿意走普通教育之路,有的学生愿意选职业教育(很多人上大学是为了好就业,实际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企业很关注人才培养出来是不是符合社会需要,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实习场地提供,类似俞敏洪投资耿丹学院这样的社会力量介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讲,去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文件,包括社会各界的讨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是比较清楚的。现在关键是怎样一步一步推进,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掉,使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更加紧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大学 改革 成功 教育 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