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原来古人的生活这么香境
中国人好像是一个特别爱闻香的民族,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系统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也特别兴盛。可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当薰帐闻果的做法,宋词常见诸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之类的描写;清代熊荣有“清香夜满芙蓉帐,笑买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称“九、十月间新橙,闺人竞市数十枚,堆盘列案,以当清供。余布枕席”。可见直到清代还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头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气的做法。
原来古人的生活这么香境
原来古人的生活这么香境不过大约也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宋《证类本草》称其“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人爱其香气”;明《长物志》说它“香气馥烈,吴人最尚以磁盆盛供”;清代《花镜》也称“惟香橼淸芬袭人,能为案头数月淸供”。直接鲜食不如橙柑,多是切片晒干、制药,或者制成蜜饯,如记载所提“取其瓤,拌以白糖,亦可作汤,除酒渇”,“瓤可作汤,皮可作糖片、糖丁”。香橼的主产地在闽浙岭南四川等,在宋代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一带所产的香橼已成为贡品。
宋《武林旧事》罗列临安市售的“小经纪”中便有“香橼络儿”、“香橼坐子”,所谓香橼络儿,大约是用丝线将香橼编结以供居室、帐中悬挂。类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见到,“枕头边放着薰笼,床面前一架几十个香橼结成一个流苏”。总之,宋代以来,香橼是在床帐里常见的一种东西,中国人往往是在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山茶、梅、南天竹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山茶、梅、南天竹香橼还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或者叫佛手柑、佛指柑、佛指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明代高濂在其万历间所著《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中,专门提及“香橼盘槖”:“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官哥二窑大盘,或青东磁龙泉盘、古铜青绿旧盘、宣德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把摆香橼当做一件要事,并罗列了各种适合置橼的大盘,还特别说明数量要十数头以上。《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探春的秋爽斋,“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是大盘堆放。这在明清绘画中常可见到。
《乾隆燕寝怡情图》大盘堆放佛手十数只北方有钱人家冬日住房室内烧有地炕,温暖宜人,这时再摆设腊梅、水仙等岁朝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至少延续到几十年前,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这两种闻果时说:“这东西放在哪儿呢?或是上房大八仙桌的正当间儿,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要摆这个东西,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还得一周整盘换一次。
不过北方毕竟不是这些果子的产地,其价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说香橼“或将至都下亦贵之”,《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说到童奶奶和童七商议如何巴结陈公公时说,“我听说佛手柑到了,你买上四个好佛手柑,再买上他一斤鲜橄榄,你送了去”,童七“连忙走到福建铺里,一两八钱银买了四个五指的佛手柑,又鲜又嫩,喷鼻子的清香;一钱二分称了一斤橄榄”。一斤橄榄不过也就一钱二分,当时福建铺子中售卖的佛手,四个的售价居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块,这对于水果来说简直是天价了。要购买大量的佛手、香橼摆设,只闻香气而不食用,并且还要定期更换,并不是一般人负担的起的。所以一般普通使用,其实还多是摆放三两个而已。
《衍圣公夫人燕居图》中桌旁的佛手另外,在晚明文人眼中,堆放如山的闻果似乎也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文震亨在其崇祯年间所著的《长物志》器具卷中,特别抨击了几十年前《遵生八笺》所提倡的大盆堆放法:“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槖,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崇尚以少为美,甚至认为摆一头两头就足够了。不过文震亨向来鄙夷市面上流行的作风,由此也可反见当时风气。
闺中摆放腊梅、山茶、水仙、灵芝,以及佛手一只,典型的冬日陈设在明清风俗画、宫廷画中,佛手和香橼是非常常见的室内陈设,可摆放条案上,可单独摆放香几上,可置于榻上小几,或直接摆在罗汉床一角,甚至床帐中如首图。在清供陈设和清供图中,放一两头佛手也是常见的做法,而佛手因为其音通福,还和石榴、寿桃一起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
置于香几上的佛手
一盘佛手随意置于桌角
置于罗汉床上的佛手与香橼王敦煌说,北京冬日摆佛手、香橼,往往只二者选一,并以佛手为上,“作为闻香用这两种果子均可,但是实际使用只选其一,很少有人同时使用的。其中佛手优于香橼,所以一般来讲有了佛手就不用再买香橼了”。不过这可能是晚近的讲究,大概怕两种香气混扰,早先似乎并无此说法。成书于清嘉庆初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里边讲到一处禅房陈设,“当中堂屋,迎面放着一张紫檀八仙桌,……右边是个白玉盘,相衬着三个大香橼、两个佛手。”《扬州画舫录》描述“华祝迎恩”陈设,也说“旁用地缸栽像生万年青(000789,股吧)、万寿蟠桃、九熟仙桃及佛手、香橼盘景”。著名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屏》之中的“裘装对镜”,榻上所置,也是香橼、佛手同盘摆放。
《裘装对镜图》中的佛手香橼,一旁的水仙也揭示其季节
摆放香橼的盘子,逐渐也成为一种单独的品类,就叫“香橼盘”
玳瑁描金香橼盘、青釉描金香橼盘
清宫旧藏乾隆粉彩贴塑荷叶香橼盘清代陈设里面有一种挑杆花篮,周身镂空,有孔可插鲜花假花,雍正还特别将其改造设计为可以薰冠的花篮,里边装的便是佛手、香橼。这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中可详见,雍正九年六月初七日曾谕海望:“尔等照朕指示做一花篮,做紫檀边嵌雕象牙,中心花要透地,将花篮内提梁分为四瓣,做帽架。花篮内安铜烧珐琅胆,取出当器用,上安珐琅盖,盖上嵌眼插鲜花,又像盘子,盛得佛手、香橼,薰冠用。”养心殿东暖阁宝座前至今对称陈设的一对紫檀象牙镂空“灯”,孟晖女史认为很有可能就是此类盛香花篮。
嘉庆间桃花坞版画花篮;养心殿东暖阁挑杆花篮。与文震亨的文人情调不同,晚清宫廷里的闻果则又是另一番气派用法。《宫女谈往录》里提到慈禧太后寝殿中惯用的“鲜水果换缸”:“在太后的寝殿里摆着五、六个空缸,那不纯粹是摆设,是为了窖藏新鲜水果用的。太后的寝殿里不愿用各类的香薰,要用香果子的香味来薰殿,免得有不好的气味。除储秀官外,体和殿也有水果缸。这些水果冬半是南果子,如佛手、香橼、木瓜之类。”
宫里把闻果称之为“南果儿”,使用起来,动辄是数百上千,每月初二、十六用新果换旧果,称为“换缸”,换下来的果子还可以赏赐两宫宫女子。
“乘老太后在体和殿吃午饭的间隙,先在储秀宫换果子。太监用食盒抬着,把旧果子倒出去换上新果子。换缸倒果子的技术非常熟练,片刻的工夫就换完了。体和殿是等太后午睡的时间来换果子的。所以太后的殿里永远是清香爽快的气味。如果在夏天,气味透过竹帘子,满廊子底下都是香味,深深地吸上一口,感到甜丝丝的特别舒服。如果是冬天,一掀堂帘子,暖气带着香气扑过来,浑身感到软酥酥的温馨。这就是储秀宫的味儿。”
除了佛手、香橼、木瓜之类的南果外,苹果等其他有香气水果也可以被充当闻果,宫中则是数十上百只如山堆放在盘中,陈设宝座两旁。这件事去过颐和园之类的应该都听过导游当做奇闻异事来说,甚至前两年还有新闻冠之以“慈禧怪癖”,其实不过是流传已久的习惯的奢华版。
慈禧身旁堆放如山的闻果汪曾祺在1982年所做的一篇小说《鉴赏家》,讲卖果子的叶三,“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犹提及从前这一风俗。南方有些地方至今还有摆设佛手的习惯,以及栽种佛手当做盆景观赏的。闽南台湾寺庙中,还有把佛手当做供果之一。
但是近几十年来,闻果流行似乎在北方逐渐消退。现在的北京,好像已经看不到在冬天摆佛手的了。至于以往流行的冬日清供,则更少见,不过新年前栽水仙的习惯倒还普遍。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焚香 香橼 古人 佛手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