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深圳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搭起协商民主大舞台 市政协推出三大创新平台纪实
导读: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不仅是深圳特区的使命所在,灵魂所系,也攸关全体深圳市民的福祉。深圳市政协创新举措不断,每一次创新无不以惠及群众为落脚点,“委员议事厅”将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带回群众中去,群策群议,共同协商,有商有量。“委员社区讲堂”让委员走进基层,同心同向,做群众的热心人。由市政协主办的“深圳口述史”,口述深圳历史,慎终追远忆改革,与群众分享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未来。市民的中心也就是政协工作的中心,深圳市政协的脚步几乎遍布各个社区,将民意带出社区,让协商民主扎根基层,协商文化正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这就是协商民主在深圳最生动的实践。
▲▲▲委员议事厅:这个舞台全开放
“必须在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不设围栏,让老百姓能够走进来,参与进来,也可以自由选择离开,不要担心冷场。”在活动举办之初,场地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对此,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提出如是建议。最终,可以容纳400人的该市北区广场大台阶入选。
平日里就熙熙攘攘的深圳书城,“委员议事厅”几乎场场爆满。有周围的市民,有前来购书的家庭,有当期话题的关注者,现场没有围栏,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围观”或参与互动。而在座的市民可选择摇座位旁的“嘘”或“赞”的手牌表明立场,还可以直接“抢麦”亮明观点。在市民“围观”的中心区域,9席演讲台、2块大屏幕和1块背景板临时搭起一个简单的“委员议事厅”。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精神,为此,2014年初召开的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政协工作要在往年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平台:“政协工作应该深深扎根于群众和社会之中,做党委、政府沟通社会的通道,做集中和反映群众诉求的桥梁。”经王穗明主席倡议,市政协党组和主席班子决定,从2014年2月份开始,市政协推出了全新的、扎根群众和社会的协商民主平台——“委员议事厅”。
从庙堂走到广场,从闭门开会到开门议政,市民立场可以当场表明,疑问也能得到现场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解答。
专家和学者发挥智库作用,为现场市民答疑解惑。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也不是来“摆成绩”的,他们在现场听取市民的意见,为下一步政府决策收集参考依据,并就某一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措施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王穗明表示,“委员议事厅”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过去的问政方式,为民意表达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城市的协商文化正在被倡导起来,它既是助推器,也是解压阀。
现场嘉宾主要采取8+1模式,即由相关界别委员、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嘉宾队伍,有时甚至会组成论辩双方,主持人主要负责流程引导。在讨论医患关系时,除了有医学界委员代表,还有律师及社保局负责人现场回答观众提问。在张俞强委员看来,以往政协的“台”都是搭在各界别之间,而“委员议事厅”则是建立了一个各民主党派委员和市民直接沟通的平台,发挥了政协发散性组织的优势,引领、引导市民观点的变化。
王穗明主席在“委员议事厅”活动之初就提出了一个原则——“主要以市政协各界别作为各期活动组织者,让界别和委员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政协协商民主既要‘朝上’、更要‘向下’”,王穗明主席在讨论开展“委员议事厅”活动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为此,“委员议事厅”活动既要打造“协商于民”的物理平台,同时在话题选择、意见跟踪落实上也注意突出“协商为民”靶向。一是选题关注民生热点话题。老百姓关心、委员熟悉、老百姓最迫切希望谈的事;二是注重民生热点问题的跟踪落实。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意提供新渠道。传播理性声音,化解社会矛盾。精心打造协商民主品牌,扩大政协社会影响力。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协商民主 深圳市政协 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