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深圳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搭起协商民主大舞台 市政协推出三大创新平台纪实
“委员议事厅”找准了“切面”,委员、市民与政府的关注形成了“共振”,活动的效果也就可能最优化。要善于最大化利用人民政协的独特组织优势,聚集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形成了王穗明主席对深圳政协和政协委员提出的要“千方百计聚集正能量,百转千回发出好声音”的良好社会效果;形成了“广泛协商、多层协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生动局面。各方重视、合力推动,精益求精、稳妥推进是“委员议事厅”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委员社区讲堂:这个舞台胜课堂
“要拓宽政协工作面,让政协工作更好地与城市发展嵌在一起,就必须拓宽平台、疏通渠道,必须走进社会、扎根群众,必须接地气、补养分。群众在哪里?在社区。要让社区群众成为政协工作的热心人,同心同步才能发出政协好声音。”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表示。
“委员社区讲堂”这一全新平台,由深圳市政协29个界别小组、69名委员分别到42个街道、93个社区进行宣讲,127场“委员社区讲堂”内容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委员社区讲堂”把“戏台”搭在社区,走出一条基层协商民主新路子,一是政协工作新切面拓宽了领域。二是委员广泛地传播了文化、知识和文明。三是使委员们更加贴近了社会基层。它突显界别优势,激发了委员荣誉感责任感,既强化了界别的责任意识,调动了界别活动积极性,也丰富了委员的履职经历,提升了履职能力,创新了委员的履职方式,丰富了政协的参政形式。不仅有利于改善委员履职“关起门”多、“走出去”少的局面。同时有利于改变委员履职“即时性”多、“长效性”少的现象。
“委员社区讲堂”惠及社区群众,扩大政协影响力。让基层群众学到了技能,增长了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了政协的工作,树立了政协委员的社会形象。
“委员社区讲堂”精心谋划,悉心打造政协活动品牌:制订工作方案,加强统筹协调;严密组织,确保活动有条不紊推进;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强化执行力;各单位高度重视,形成合力。
▲▲▲《深圳口述史》:这个舞台记录光荣与梦想
征编《深圳口述史》,是2014年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深圳晚报》开辟“深圳口述史”专栏;出版发行《深圳口述史1980—1992》书籍;拍摄制作5集电视纪录片。根据“深圳口述史”的鲜活题材,拍摄了《梦开始的地方》纪录片,该片共5集:《我的1980》、《迁徙之路》、《深南大道》、《我们的爱情》、《我在大历史中》,每集25分钟;录制《深圳口述历史影像库》,举办一系列宣传推广《深圳口述史》的活动。
《深圳口述史》由口述者的全情倾注,构成一篇篇精彩的梦故事。既注重史料的真实检验,又体现了全新的理念。《深圳口述史》既是个人梦故事的记忆,也是深圳历史、精神和情怀的追溯传承。诚如在王穗明主席撰写的《深圳:梦开始的地方》序言中描绘的那样:“大家复盘着存在内心深处的个人故事,没想到却是恢弘年代的集体记忆。这每每的刻画无疑都是历史的瑰宝,理当让现在和后来者追溯代承”。每当我们再次阅读这100名口述者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当年大时代来临之初又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四面八方的一群人来到这里,他们撬动了深圳寻找梦开始之旅,他们谱写了深圳春天的故事,他们铸造了深圳创业群体的荣耀,他们刻录了深圳崛起的历史存档,他们展现了深圳未来美好的愿景。他们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期待,在深圳再出发的征途上,让每一个口述者的奋斗故事永远铭刻在这座城市的成史丰碑上,给今人和更多的后来者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梦想伟力!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协商民主 深圳市政协 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