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官员博士后成为历史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博士后申请者一般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应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并严格控制比例。设站单位不得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新华网12月3日)
党政官员“不得”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一禁止性规定,或将让众多官员获得更高学历的“希望”落空,也让“官员博士后”这样奇怪的官学组合成为历史。学历本身不过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制度,并不具有特定的价值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对社会有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中的贡献大小。学历可能是一个标签,表征着“向上的台阶”,但却并不必然有决定意义。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官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不断去猎取更高的学历,乃至连本不属于学历层级的“博士后”也不放过?
在这其中,或许有部分官员有着好学上进的追求,有着深入钻研的兴趣,且特别享受这个不断获取学位的过程。不过,有这样想法的官员恐怕还是少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倾心学问的人,完全可以转身去往学界,而不必仍旧死盯在官场上。说到底,官员对于学历的兴趣,仍在于这学历或将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权位。
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一边忙着繁杂的公务,一边还坚持在职读研、读博、进站研究。比如,此前落马的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其学术生涯的起步与其官场腾飞几乎同步,从1996年任职江苏昆山市市委副书记开始,直到2010年任南京市市长,14年来,季建业从处级升迁至副省级的同时,也顺利获得了硕士以及博士的学位,可谓官学同步,步步不落。
尽管目前很难讲官员读博士与权力究竟有多少内在的关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群体“在职读书”,显然会比普通学生更方便,其获取学位相对也更轻松。但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则不容低估。其一,繁冗的政务与繁重的学习、研究很难兼容,若专心理政,则学业不免荒废;若倾心学业,则政务又会流于应付。其二,大批官员轻松猎取学位,也会降低学位的含金量,甚至会败坏学风。
此番国办明确要求不得招收在职官员,应该说是一次紧急刹车。不仅博士后应该这样做,循此思路,对于在职官员就读硕士、博士,也应该有类似明确规定。学业就是学业,官员就是官员,二者不可得兼,更不能随随便便地“顺便”捞取学位。这不仅关乎学风,同样关乎政风。
官位乃是公器,责在公共利益。能够有权力做很多自己想做、社会需要、公众满意的公共事务,不仅可以成就个体,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其实,在我们这个仍带有传统“官学一体”的痕迹的社会里,官员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不仅在行政领域,其他包括社会领域、学术领域,同样有官员的“权威性”静悄悄地渗透。官员的存在价值,不一定非要通过亮眼的学位,而是应该通过为公众做更多的事情来体现。退一步讲,即便果真诚心向学,不妨卸掉一身俗务,一头扎进学术大海去,游个痛痛快快,何必两头缠绕?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官员博士后 官员高学历
      
 

挪威北极圈小镇的“街头涂鸦艺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陕西大熊猫喜添仨“男宝宝”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