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研究生校园生子”带来的可能是多输
各大高校的就业季已经过半,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女生就业的形势更是“难上加难”。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所高校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必问”环节之一。很多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高校内的“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有的院系就有十几个女生在校期间生子,甚至生子现象向本科生蔓延。(12月4日《北京青年报》)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频频亮出 “男生优先”招牌。导致越来越多的女研究生,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竟然在校园里生起了孩子。甚至这一生子现象,开始向本科生蔓延。
面对这一窘境,我们实在无法指责哪一方。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和生子研究生展开的这场博弈,实则都为自身利益着想。用人单位考虑女性产假、保险等硬成本没有错,女研究生为扫清就业障碍去生子也没有错。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也不是谁的免费午餐,一个考虑用工成本,一个提升就业竞争力,都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无法指责并不代表就是支持,甚至担心有可能带来多输。
首先,尽管在大学校园已没有了大学生结婚生子的禁令,但并不意味着纵容其去结婚生子。毕竟大学校园不是“产房”,而是深造的地方,并以完成学业为终极目的。女研究生为了规避就业风险,把“产房”搬进大学校园,看似是聪明之举,其实是本末倒置。因为结婚生子不仅要挤掉学习时间,还会牵扯学习精力,就算通过加班加点完成了学业,其含金量也会大打折扣。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给出的结论。
其次,当用人单位乐于接纳校园生子的女研究生,从理论上讲,也就等于在接纳她们因生子可能影响含金量的学历和能力。当这些人被用人单位用在刀刃上,如果无法独当一面时,造成的损失又是谁的呢? 说到底还是是用人单位对就业设障碍,先把女研究生逼到大学生子,然后又欣然招聘她们回来。导致的结果当然是,因就业影响了学业,最终伤了事业,没有一个是赢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骨牌效应最后伤的不仅是这两者,更会连累到整个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针对这对矛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化解。特别要通过政策倾斜或资金扶持,去搬掉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让她们专心深造,而不再急着生孩子。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研究生校园生子” 女生就业的形势“二孩”政策


挪威北极圈小镇的“街头涂鸦艺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陕西大熊猫喜添仨“男宝宝”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