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清理呕吐物”需要肯定不需要“谬赏”
近日,江苏南京市一对母子在乘坐地铁时,孩子因身体不适在车厢内吐了一地,妈妈立即用纸巾将车厢清理干净。旁边乘车的阿姨则给孩子送上糖果补充能量。这件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众人点赞。有人认为这位妈妈用行动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而热心的南京阿姨也被赞“一颗糖甜了一座城”。(12月17日《现代快报》)
作为一个制度化和公共化的社会互动平台,地铁也是探究人际关系和社会文明有价值的窗口。作为一个“流动的道德考场”,地铁也见证了不同乘客在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上的参差不齐。 “农民工擦地”也好,“清理呕吐物”也罢,都让我们见证了几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
地铁在本质上是一个公共空间,地铁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乘客的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然而,在社会流动迅速的当下,地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乘客之间互相不认识的匿名属性,为失范行为的上演提供了隐匿空间,一些在熟人面前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在熟人面前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在地铁上呕吐,一些人会选择一走了之,却不愿意清理呕吐物。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清理呕吐物”不仅有助于维护公共空间的环境、切实地做到了裨益他人,也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社会化教育。因身体不适突发呕吐尽管情有可原,却损伤了公共空间的环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需要为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承担责任。
“清理呕吐物”原本只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为何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诸多“点赞”?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对社会底线的突破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正是因为在公共空间有许多人不遵循公序良俗,才会让“清理呕吐物”变得稀缺和清新,在社会评价中遭遇“谬赏”。
所谓“谬赏主义”,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说,就是将应该的提升为要褒奖的,将不太应该模糊为应该的。“清理呕吐物”是一名负责任公民应有的担当,为何会得到众多的赞赏?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矛盾凸显期,道德焦虑和“道德饥渴症”弥漫在日常生活之中;每每出现一起符合传统道德的新闻事件,就会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让主人公承受厚重的“谬赏”。
说到底,遵循了“道德律”、坚守了良知的“清理呕吐物”需要肯定,却不需要“谬赏”。“谬赏”从表面上看有助于提升人们遵守公序良俗的动力,从本质上却可能拉低社会底线。在公共空间,每一个人的角色扮演,都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评价;只有重塑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清理呕吐物”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清理呕吐物” “谬赏主义”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美海军陆战队一空中加油机坠毁 机上16人遇难
乌克兰男子打造木制机器人“一家” 用1750块零件
重庆动物园为双胞胎大熊猫举办1岁生日会
新一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和谈启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