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公车补贴不宜“一刀切”
年底临近,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入“倒计时”。据中央车改办提供的消息,全国车改正在分层级、分步骤稳步推进。目前,已有过半数的省级政府公布了车改方案,在最后的改革时限“关门”前,估计会有更多的地方跟进。
公车改革的社会关注度很高,此前的改革又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此番在多方努力下,从中央机关到地方政府都整体行动起来,且现有方案都实现了公车运行成本下降7%以上的目标,这一份成绩来之不易。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以及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取消实物公车代之以按职级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是这次车改方案采取的普遍方式。
其实,公车不应该是全体公务员“人见人有”的一种福利,而是公务员履职履责的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公车补贴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刀切”。由于各自的职责与运行方式不尽相同,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中央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忙”“闲”状况差距甚远,对公车的需求很难用130%或150%去量化;“处长”的公车需求量未必会比“司长”少、也未必一定比“科长”多。即使同一个部门,其内部公车的需求量也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公车补贴“多不退少不补”,这个方式的“最脆弱”处就在于“漠视”了地区、岗位的差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从多地试运行情况看也已给各级政府的运行徒增了一些新的困扰。
现代政府已俨然是“车轮上的政府”,公车改革的核心就是为了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提高治理效率。公车既然姓“公”,无论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它都应该处于公共的视野、公共的有效约束之下;公车的“生命”在于按需保障运行,“公车”未动而“粮草”先行,也有悖于公车的特性。实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集中购买企业服务与机关或公务员手中少量“公车券”并存的运营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让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平稳生根落地,是对各级政府改革智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公车改革已迈出了关键且重要的一步,怎样全面实现中央制定的车改目标?迫切需要各方在总结现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互动与融合。
□江南一木(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车补贴 全国车改 公车改革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美海军陆战队一空中加油机坠毁 机上16人遇难
乌克兰男子打造木制机器人“一家” 用1750块零件
重庆动物园为双胞胎大熊猫举办1岁生日会
新一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和谈启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