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高校“更名潮”利弊几何:何时才能不“校名为王”
高校更名的利与弊
虽然仅仅是几字之易,但在伍敏及其同事眼中,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虽说学校的级别没有提高,但发展空间明显扩展了,招生规模扩大、经费增加,就连教师的职称数量也明显增加。”
“其实,按理说,我们这样一所专业院校更名成大学,没有必要。但实际上,这些动作我们不得不做。”伍敏解释说,“为了学校,为了老师,也为了学生。”
“不管叫学院,还是叫大学,最关键的是让办学质量随着更名有所提升。”北京某高校教师杨帆说,如果高校只是一味通过迎合考核指标获得更名权,用“大学”的名头给自己贴金,而不是在学校内涵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最终只能“大而无当、名不副实”。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从有名望的大学里选人用人,家长和学生也因此把校名看得很重,如认为“大学”要比“学院”好。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高校自然都希望拥有一个能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名字。“从以往经验来看,这被普遍认为是拓展高校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如高校尤其是一些地处地级市、位置偏远的学校可以由此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源,得到更多、更便利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仅就高校更名而言,媒体乃至教育界大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在我看来,合理、正当的更名,不仅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种体现,也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自然结果。”罗志敏说。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更名才算合理?
罗志敏表示,当一所学校的地位以及办学定位发生了改变、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或者几所高校合并后,都可以考虑更名。如一所单科院校改成综合性大学之后,无疑会带动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得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在多个学科领域学习提高。同时,当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和规格发生了变化,政府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高校为了生存,也需要通过更名这一契机重获发展空间。
“但高校更名,一怕定位不清、盲目攀比跟风;二怕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三怕隔断自身的历史连接,从而丢掉积淀多年的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罗志敏告诉记者,有些高校的确在更名过程中犯过上述错误,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损伤,至今难以消除。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高校“更名潮” 校名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