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两会报告厅>政协工作报告>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独家深度解析:2016年政协报告宗教领域的七大变化

2016年03月04日 00:23 | 来源:大公佛教
分享到: 

重大变化四: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宗教慈善”的概念。

今年《报告》在“2015年工作总结”中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宗教事务条例》实施情况及宗教房产政策落实、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等建言献策。”这是《全国政协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宗教慈善”的概念。 这不仅仅是对于宗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积极参与慈善、募捐、扶贫等活动的肯定,也是对宗教合法的“慈善”+“祈福”活动所取得良好的物质、精神效益的肯定。在未来,宗教慈善一定能够拓宽路径,集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大变化五:再次关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注重宗教事务的政策性导向。

在2015年与2014年的《报告》中,并未提及“宗教政策”,今年再次提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无疑与中国的宗教政策逐渐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体现党对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工作的重视。


\

1990年出生的班禅大师是最年轻的全国政协常委(摄影:徐上杰)


重大变化六:首提“围绕培养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等问题调研议政”。

此次《报告》提出“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培养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等问题调研议政,发挥少数民族界、宗教界代表人士作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无疑是对中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的肯定,也会为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注入新的血液。

以佛教为例,2015年4月新选举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今年50岁,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他屡屡呼吁“责任与担当”:“积极学习运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传播手段,这是现代佛教参与社会、弘扬佛法、化导众生非常便捷的途径”;建议佛教名山大寺应尽量少收或不收门票费;要在传统戒律清规的基础上,建立并健全现代寺院管理制度;中国佛教应为化解“一带一路”上的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冲突提供“价值支撑”……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全国政协 政协 报告 俞正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