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录音机消亡时代为何还用磁带学习?
葛均波委员通过24盒磁带反思教育怪相
乱发磁带带来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磁带保存时间短,抗干扰性能差,基本上无法循环使用,一个学期结束,一盘听力磁带也就随之作废。”葛均波指出,磁带的生产需消耗能源,还会排放废磁浆渣、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处置需成本,处置不当就有污染可能。此外,磁带的实际翻录等制作成本要远高于mp3和光盘,空白磁带购买的费用和购买教材磁带的费用几乎一样。“这样既不环保也不便宜的产品,为何还在教学中存在呢?归根结底是教材出版机构的利益之心在作怪!”
葛均波做了调查,以牛津上海版教材版为例,每本教材定价12.1元,其中7.1元为教材价格,5元为磁带价格,为了采购磁带政府每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买单费用高达近10亿元。磁带尽管有很多缺陷,却成了教育出版机构获取垄断利润之门,而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多的不便,给政府带来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磁带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可葛均波调查发现,通过UGC ( 用户自生成内容模式)或打着UGC旗号的商业机构大行其道,他们做了出版社不愿做的事情——将磁带转为数码格式。问题来了,教材及其配套磁带是教育出版社的知识产权产品,目前网络上超过90%的数字学习内容没有版权,且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教学产品设计混乱等诸多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磁带问题而引发的大量在线教学内容涉嫌权以及教材出版社之间的权利纠纷等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重,已影响到教育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葛均波说。
让磁带问题推动深化教育改革
葛均波认为,磁带问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教材配套磁带和数字化配套产品可以实行并行双轨,通过推动教材出版、征订机制改革,让市场来决定采购磁带或是数字产品,倒逼教材出版机构不断开发和完善正版数字内容。这样既可满足用户需求,也可维护自身合理利益,真正使中国教育与时俱进。
“涉及孩子教育的事情没有小事。我只是通过调查提点思考,或许不成熟,但是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葛均波沉静地表示。
编辑:薛鑫
关键词:葛均波委员 4盒磁带 教育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