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十二五”规划三大经验

2016年03月06日 08:39 | 作者:郭万达 | 来源:《瞭望》
分享到: 

显然,由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约束条件的不同,规划侧重点也大为不同。以产业政策为例,不能笼统而谈产业政策慎用与否,应基于建立更加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考量,从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现实条件出发,政策设计和安排应逐步转向面向未来、以市场导向、构筑国家力量的政策目标,包括维护市场竞争的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个人创业的政策以及面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政策。

如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主导的发展规划会注意规划政府的“正面清单”:首先第一个层次可归为国家渗透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国家能力建设;第二个层次则是面向未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政策;第三个层次则是面向大众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营造企业、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的环境。同时,也会对市场主体进行负面清单约束进行必要的阐述,对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必要的预判,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协调发展。

坚持集思广益的中国式规划决策模式

分析包括“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中国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集思广益可谓中国独特的决策民主之道,有学者认为,主要包括屈群策(发散思维)、集众思(群策群力)、广纳言(征求意见)、合议决(集体协商)、告四方(传达贯彻)五个环节。正是由于五年规划背后民主决策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虽然伴随着我国利益主体多元化,试图以规划统一全社会思想、满足所有利益诉求的举动难以实现,但决策民主、规划公众参与的过程,至少可以探测不同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公众对政府选择所持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规划真正发挥作用、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立足于政府“正面清单”的职能范围、立足于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

而且,集思广益的规划决策模式,能够保障规划对全社会关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宏观性、预期性研判,并使得具体技术、具体业态、具体模式可以通过紧密的上下互动明确清晰地留给企业、留给市场自然选择。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

编辑:秦云

01 02 03

关键词:五年规划 十二五 十三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