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坦诚答问的官员没有一个被拍砖
对于“到国外抢购奶粉见证中国奶业耻辱”这个问题,官员不敢面对不去说出来,公众也会说。一个真诚的官员会知道,与其被公众拿这话追着批评,不如自己主动说出来——这叫:说媒体的话,让媒体跟着你说;说网友的话,让网友无话可说。一句触及社会问题痛点的真话,从官员嘴里主动说出来,与从公众嘴里说出来,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真诚和开明的态度,有利于寻找最大公约数和凝聚共识。在很多问题上官民之所以陷入口水纷争和情绪对立,并非利益、是非的对立,而是态度。回避和躲闪让公众感受到的是“不想解决问题”,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没法坐一起谈”的对抗感,找不到交集。而像黑龙江省长回应“天价鱼事件”这样,首先承认问题,尊重媒体监督——就有了“可以坐下来讨论”的情感基础,这个基础上,省长再说“相信这件事情对黑龙江发展市场经济不是坏事情”就更能让人接受了。先承认问题,有了与公众对话的基础,再谈“我们为解决问题做了哪些工作”才让人听得进去。那种上来只谈“做了多少工作”而绝口不提“存在哪些问题”的,当然无法形成平等对话。
开明的态度也传递了一种治理自信,即不会担心自身所做的工作会被问题掩盖,自信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不会因为一个污点而被抹黑,自信问题是局部、个案、可解决的。那种遮遮掩掩地回避,反而暴露了不自信,局部小问题也被这种消极回避的态度弄成了影响整体形象的大问题。
真诚的态度也会让公众与政府站在一起去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政府官员真诚面对舆论不会吃亏。
编辑:秦云
关键词:舆论 公众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