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精准扶贫背后的的政协力量

全国政协和全国政协委员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2016年03月08日 17:43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两会建真言,出实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日前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脱贫的人口是5575万。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年时间,要打好扶贫攻坚战,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战斗已经打响,目标就是消除贫困,如何制定战术、配备粮草,并不浪费“一枪一卒”,牵动着每个全国政协委员的心。

两会刚刚开始,委员们关注精准扶贫的建议已经开始刷屏,记者搜索“全国政协委员”+“精准扶贫”相关新闻有3000多篇,内容涉及农业、经济、医疗、教育等各领域,视角多样,不一而足。

精准扶贫首先是精准识别。如鲍义志委员建议,在精准扶贫实施之前,一定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年的实际,不完全套用以前的指标,实行动态进入和退出,同时要做好群众工作,取得乡亲们的充分理解。

精准扶贫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张大方委员建议,通过建立以“一个基础,三个支柱”为特色的更为立体精准的新扶贫体系,帮助全国几千万绝对贫困群体摆脱贫困。张大方说:“‘一个基础’即建立统一的民生大系统数据平台作为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三个支柱’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底机制、将扶贫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资源动员体制机制。”在全国政协委员何伟看来,“扶贫并非政府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和参与解决的时代课题。”何伟建议,在扶贫主体上要有多元化思维,重视企业与公益机构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精准扶贫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让高科技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徐晓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面临贫困人口的识别不够精确、在相关数据的动态跟踪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则和手段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扶贫中的数据获取难、分析难和管理难。随着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徐晓兰委员说。全国政协委员李蓝在“两会”提案中表示,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思路,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生态扶贫将成为“精准扶贫”的有益补充成分。

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成为长远之计。说起贵州偏远山区教育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毕节市副市长冉霞叹息不已:“一个学校才几十个甚至十几个人,好老师不愿去,校舍条件差,一些最基本的设备都没有,更别提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覆盖了。”冉霞呼吁,教育扶贫是百年大计,一个人受教育,全家人都受益。马宗保委员今年带来了一个关于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的提案。他建议,国家把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纳入国家教育的“十三五”规划,由现在的专项支持变成常态支持,由阶段性支持转变为中长期的支持。他认为,如果中西部高校结合地方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积极融入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就能逐渐改变贫困的软环境。“人才培养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发展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就能提高。”他说。

编辑:薛鑫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政协 全国政协委员 精准扶贫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