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如何破解“水困”危局?
代表委员对“十三五”的“水”之问
“水资源的抢救刻不容缓!在‘十三五’时期,力度还要大些、再大些!”3月8日,王承德委员对记者表示。作为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是他第9次提交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提案。
与王承德一样,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有不少人长期关注我国水安全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环境治理”等进行专门阐述和具体部署,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
水危机到了什么程度?
“这次‘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到要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凸显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来自河北的代表,我感受尤其深切。”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杨慧说。
杨慧介绍,衡水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严重缺水地区。由于长期严重超采地下水,衡水从1974年开始出现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埋深由20多米变成现在的120多米,由此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再这样下去农业生产将难以持续。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约30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
数据同时显示,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27.2%的河段水质、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
“我出生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水量近60年减少3/4的变化,水位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下降。我又在三江源头工作了12年,看到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严重退化。”今年春节,王承德委员回到老家甘肃,当地日益严峻的水安全问题让他忧虑更深,“水资源减少在急剧加速,而需求在倍数增长,已形成恶性循环,向我们亮出了红牌。”
编辑:赵彦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水困危局 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