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原创 本网原创
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张茵委员建议用税收手段把中国制造业的“根”留住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高杨)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张茵,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对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发生的变迁有着深刻的认识。
“随着国内人力、土地、环保等各种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出现减弱苗头,于是,一些技术性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其业务量开始流向东南亚邻国。”张茵告诉记者,过去在美国和欧洲随处可见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如今却被东南亚一些国家所取代。
她说,“十三五”规划和 “中国制造2015”战略,为中国制造业走向强盛指明了方向,尤其“‘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用5到10年时间实现中国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迈向工业4.0,实现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让中国人真正用上中国货,把消费留在国内……’让我倍感振奋,至少让人对中国制造业充满期待。”
“对制造业的未来,我们大家都充满期待。”张茵说,但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多路要走,在努力迈向未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当下。
张茵说,当下政府最要紧去做的事情,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设置的从现在到2025年,这个5到10年过渡期中,有针对性、出台精准措施,留住现有的中国制造业,这些没有离开中国,正在寻求突破的制造业的坚持者们是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的“根”。
她说,我国是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这13亿人中,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有至少一半在从事在制造业。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两会 张茵委员 政协委员 税收 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