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原创 本网原创
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张茵委员建议用税收手段把中国制造业的“根”留住
张茵认为,这两年陆续出现的制造业迁出,在客观上已经影响了部分群体的就业。因此,无论从实现未来制造业强国角度,还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角度,国家都应该在未来5到10年间, 出台相应政策稳固现有的加工制造业去稳定经营,同时以政策优惠促进走出去的制造业回流。
张茵说,从调研情况发现,目前加工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如广东、江苏、上海、大连等地,部分外迁的制造业主要是业务量,除去一些关停倒闭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仍在国内咬牙坚持,虽然有部分企业将大部分业务量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但并没有完全结束在国内的业务,就是说这些企业只要条件成熟,还会回流到国内。
如何将这些中国制造业留下来或引回来?张茵提议政府用减免税的办法最直接。她说,从企业的各种要素成本分析,人力、土地等成本是无法降低的,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拉动整体消费,企业不宜降低人工成本。但能够为企业减负,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见效快的就是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此外,张茵还提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对于那些已经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要在环保上实行一票否决,税收优惠政策只对那些依法守规企业,不搞优惠政策的终生制。
最后,张茵还建议对政府利用税收优惠扶持企业时,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实行差别化,讲政策扶持细分类别,实行精准发力。她认为,只有差别化的政策才能一针见血地解决不同层面的经济问题。这就需政府对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对症下药,“因为优惠的目的就是让制造业更加平稳度过转型升级的过渡期,真正达到供给侧改革要求的‘有质量、平稳、全面’的提升目标,实现中国制造业全面产业升级。”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两会 张茵委员 政协委员 税收 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