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从提升科普创作水平入手

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6年03月14日 20:29 | 作者:刘兵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优化科普作品创作生产环境

在明确什么是理想科普作品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科普作品创作生产的环境进行反思。实际上,正是创作生产环境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我国原创性科普作品的水平和受公众欢迎的程度。

从职业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没有职业科普作者。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普创作是职业化的。虽然在科学家中也有少数擅长科普写作的人,但“科学作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科普创作的主力军。我国缺乏职业科普作者有多种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科普作品的稿酬无法养家糊口而又几乎没有科普创作职位编制的情况下,自然也就难有职业科普作者。因此,提高我国原创性科普作品水平,需要创造更多条件促使更加市场化、职业化的科普创作群体出现。

从教育方面来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明确划分文理科界限,并且过于注重专业化教育,这不利于培养出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兼具良好素养的科普作者。目前,我国科普作者大多只具有自然科学教育背景,即使是知名专家、院士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缺乏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打动读者心灵。因此,要着力培育一批兼具科学、人文教育背景的科普作家,打通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壁垒。

从动力机制方面来说,目前我国科普创作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政府部门。这对于科普工作的统一管理、组织、资助固然有帮助,但也会对原创性科普作品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受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在推动科普创作时往往更注重成果的可量化程度和短期效果,而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却长期被忽视,那些需要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公众的科普成果难以获得支持。长此以往,科普创作就会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要政府部门以长远眼光推动科普创作,切实提升原创性科普作品水平。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创新 科技创新 科普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