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文化扶贫需把握“三重”标准
文化扶贫重在励志。为基层群众送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逐渐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劳动素养,从而增强生活自信。因此,我们送文化下乡,一定在合理引导群众励志上下功夫。打个比方,某地文化扶贫工作看似热火朝天,举办文艺汇演、开设知识讲座、发放学习资料、赠送文化产品,样样都不落下。然而,由于这些活动开展不深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取得一些短期效果之后,就再难发现群众生活状态的根本性变化。可见,送文化下乡,并不在于形式和数量的多样化,关键在于深度和精细化程度,看能否小中见大,能否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文化扶贫重在笃行。精神只有化为行动才会产生力量。检验文化扶贫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要看人们精气神的变化,更要看人们是否有积极的行为实践。不完全排除,有少数人在吸收文化养分之后,表面上精神状态好了,言谈举止也更有朝气,实则惰性危机并未完全解除,还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得不说,这种精神假脱贫现象,对实现全面小康,的确容易形成隐形障碍,还不得不防。因此,我们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之后,不能一走了之,还需做好行为实践的后续引导,让他们在完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真正能固化于行,才算是完美收关。
如此说来,文化扶贫作为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和经济物质扶贫一样,面临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不过,我们只要树立好清晰的目标,以谨慎的姿态,既敢于开拓创新,又能沉下身来一步一个脚印,把文化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快速夺取全面小康也就会顺理成章。
编辑:秦云
关键词:文化扶贫 雒树刚 基层群众 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