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戴秉国谈外交:要学会小声说重话

2016年04月08日 16:47 | 作者:贾世煜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原国务委员出版回忆录,接受新京报专访称搞外交要随时准备经历危险甚至牺牲

戴秉国

戴秉国

75岁的戴秉国精神头儿十足,头发整齐地梳向后方,浅蓝色衬衣搭配淡紫色领带,外面是一身笔挺的深色条纹西装。

4月6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他坐在一张宽大的黄色沙发上,只系了西服的第一颗扣子,双脚微微八字打开,多数时间保持轻松的微笑。聊到兴起,他又会开个玩笑,逗得人哈哈大笑。

谈起退休后的生活,戴秉国显得很淡然,“退休了,就应该尽可能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直至最终被完全遗忘。”

近日,《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由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在京出版。书中戴秉国回顾了2003年-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

“朱总理碰到我还问你那本书怎么样了”

新京报:你在后记中提到,这本书的写作开始于退休后。写这本书花了多长时间?期间是否遇到一些困难?

戴秉国:写了三年左右。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写。开始我是做一些口述,有几个同志帮我整理,然后再去找一些同志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纲要,又经历了反反复复的修改。

前年,朱总理(朱镕基)碰到我还问,你那本书怎么样了?外交部的领导和许多同志都支持和参与了这个工作,因为要把那么多战略对话梳理清楚还是要费点功夫的,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另外,实际上写这本书不是三年前才开始,好多东西是过去就思考过。比如,苏联的解体和教训等内容,过去都反复想过。

新京报:写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戴秉国:有一张照片书里没用,是我跟姚明在美国的合影。那张照片太幽默了,他是个巨人,拉着我这个小个子。拿到照片以后,我觉得这张照片可以参展去,说不定能得奖。(笑)

“曾把苏联几位领导人请到中国闭门探讨”

新京报:你的外交生涯长达半个世纪,是否遇到过危险情况?

戴秉国:搞外交工作,要准备经历危险甚至牺牲。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我被派到苏联去工作。当时我就想如果打起大仗的话,这次去会不会被扣为人质。

坐飞机也曾经历过事故,有一次去巴黎磋商,飞机眼看就要着地了,突然一下子拉起来又飞到德国去了。当时可能是降下去有危险,就又拉上去了,拉不上去会是什么后果呢?搞外交得时刻准备着,上了飞机之后就得准备着可能会出事儿。所以不要怕死,怕死搞不了外交,成天提心吊胆不行啊。

新京报:工作中,你的外交意见有没有跟领导发生过相左的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可否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戴秉国:我作为下级,偶尔会遇到。对问题的看法或处理,会有不同的意见。不要以为领导好像都是不听意见的,你只要说的有道理,他们都能接受。

我年轻时,在驻苏联使馆的研究室工作。当时,对于怎么看待苏联的问题,我们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一次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就跟领导意见相左,当时我不注意方法,感觉有点儿把他逼到了墙角。之后回想起来,觉得我还是缺乏磨练。这位领导心胸很宽广,后来我从莫斯科回来,他还非要我到他手下去工作。

新京报:回想自己的外交生涯,能不能分享一下你记忆中最精彩的一次外事工作?

戴秉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不能说哪一次最精彩,但有些事情还是很难忘的。比如,“文革”期间,我作为外交部苏欧司的科员,曾去苏联驻华使馆外劝阻我们的红卫兵不要冲击人家的使馆。当时爬上墙壁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得。

还有一次是2003年,我刚从中联部回到外交部。那时SARS已经开始了,有一天走到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异常寂静。东盟要开会讨论SARS问题,我们如果不参加的话就会很被动。我通过一个适当的场合,推动东盟很快邀请温家宝总理去参加。那是温总理上任后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去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时,是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每天都工作到晚12点以后。因为境外火炬的传递是外交部门负责的。我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每天必须看到火炬平平安安传递下去才能回家。

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事情。苏联解体后,我把苏联时期的几个重量级的领导人,先后请到北京来闭门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等问题,很有收益。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戴秉国 外交 回忆录 外交经历 经历 战略对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