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曲伟:工匠精神孕育“科技之花”

2016年04月13日 09:31 | 作者:曲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技工作者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呢?

首先,做事情“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的精神都属于“工匠精神”。“工匠”也称“匠人”,虽然是一个名词,但感觉它的含义更多是在精神层面,英语表达为“Craftsman”,在日语中被称为“Takumi”。如果能称得上“工匠”,意味着要长时间重复做同一方面的事情,才能称为“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科技工作者做事情符合这一特点。发扬“工匠精神”,放到广泛的文化层面,就是匠人文化,其本质就是,做事情要敬业、认真。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匠人之国,例如中国古代的瓷器精美绝伦,世界称道。在现代,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和科技产品口碑好,尤其是获诺贝尔奖人数多,深刻体现了科技工作的“工匠精神”。

其次,科研人员广义上也属于“科技工匠”,做深专业需要“工匠精神”。早期的“工匠”概念产生时,定位很明确单一的。一般木匠不干瓦匠的事,铁匠也不会承揽金匠的活。一方面,“科技工匠”对自己在产品链条上位置定位要清晰,是处于科研、技术、研发、设计、加工,还是管理环节,定位要清晰、专一,深入思考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在这一链条上的工作品质,提升设计规范、提升广义产品的综合集成性能、提升管理水平,这需要内心深处的愿望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科技工匠”需要掌握的交叉知识更多,因为当下几乎所有新问题都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要改变科研工作追求短期效应、过度逐利的状况,将科研工作中的“工匠精神”提到战略高度。要将这种理念融于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要根植科研人员的内心深处。

然后,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需要“金字塔”各层级的“工匠”。目前,德国和日本的科技产品为全世界所称道,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他们各层级的“工匠”齐全。如果“工匠”的一些层级缺失,科技水平、科研品质和产品就像“金字塔”一样,高度会降低。这方面,德国的“金字塔”各层级的“工匠”比较充足。而我国,现处在“金字塔”塔基层级的“工匠”在很多方面是缺失的。笔者在亲身科研经历中体会到,我国进行实际技术操作的人太少了。另外,实际技术工作需要同时做的思考真的很多。大家已经熟知德国制造的“工业4.0”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德国的学生高中毕业之后要先有两年学校学习,两年工厂实习,再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一个技工,然后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再到熟练技工,社会地位不亚于教授,此后参加科研创新的薪水也会水涨船高。而在中国,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入技工学校,一方面受不到好的技术训练,另一方面,技术工人属于蓝领,社会地位和收入都较低。目前我们正在试图扭转这种局面,这在“十三五”规划中已有阐述和布局。

最后,科技工作的管理也需要“工匠精神”,包括理念和过程两方面。日本的企业管理被人称道,但最值得学习的还是“工匠精神”。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者也要成为“匠人”,将不断提高效率的理念入心,而不局限于形式上的具体做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院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曲伟 工匠精神 科技之花 科技工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