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金不换:两代“芝麻官” 一样豫剧情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谈《七品芝麻官》及豫剧传承
下乡演出在路上
文化周刊:牛得草先生之后,您作为第二代“芝麻官”,在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您对于《七品芝麻官》这部大戏有着怎样的理解?历经几十年,这部戏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您认为,一部戏能保持如此强大生命力,其“秘诀”在何处?
金不换:牛得草先生关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喜欢和善于培养人才。我刚开始并不是丑角演员,后来因牛得草先生所演丑角产生的巨大感染力及其个人魅力,便于1984年开始跟随牛得草先生学戏。改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刚开始学丑角时,经常因做一个丑角动作,而弄得满堂哄笑。但通过牛得草先生手把手地教我一招一式,我从起初的跑龙套,到跟着他一起在舞台上表演,再到后来主演《七品芝麻官》等剧目,在这期间,牛得草先生把他所有的看家戏,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甚至我的艺名“金不换”都是他亲自帮取的,他希望我对豫剧及牛派艺术的执著精神用黄金也换不来,这是他对我的殷切希望,也是对豫剧后辈的爱惜。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当我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他都坐在舞台下认真观看,即使他有表演,也会提早化好装先看我演出。等到表演结束后,他会特别严肃地指出我表演中的瑕疵,对我好的表现也会给予及时鼓励。等到现在,我发现他对我的严厉管教与批评鼓励,已不知不觉中成为我表演与工作的动力。
在牛得草先生离开豫剧舞台后,我们把《七品芝麻官》又进行了再次整理,成为一种样板式的精品工程。我刚接替牛得草先生演出这部戏时,很多观众“真假不分”,只要不说是金不换,他们就以为是牛得草。对此,我既高兴,又有担忧。高兴的是,大家能够接受我对于七品芝麻官这一人物形象的演绎,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担忧的是,艺术既要传承,又要发展,它要往前走的,我必须找到自己的演绎特色。于是,我开始以牛派艺术为基础,寻找突破。比如我将“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舞台语言变成现场书法,不仅显示了一位舞台演员的多才多艺,还能将主题更深刻地烙印在百姓的心中。
因为传承与创新,《七品芝麻官》在牛得草先生去世后,直到现在,生命力仍在。这部戏已经演出多少场次,我无法计算,后来为了满足观众需求,鹤壁市豫剧团又创作与编排了“芝麻官系列剧”,截至目前已编排《芝麻官下江南》、《芝麻官惊梦》等4部剧。新世纪初,我们还拍摄了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荣获2004年“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关于芝麻官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因此剧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围绕为民着想、为民做主的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挖掘与发现相关的新故事。比如芝麻官退休了,还可以纠正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等。每创作与推出一个新故事、一部新戏,都得到了百姓的普遍喜爱与认可,我认为这主要与芝麻官系列剧详细而生动地表现了唐知县扎根百姓、深入基层办实事、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与规划未来的清官形象与百姓的期待相吻合有关。这成为当代官员做人与履职的一面镜子。
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如今,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但我还有创作的欲望、研究的动力与表演的力量,在把“传帮带”做好的同时,争取多为后来人留下一些艺术精品,为河南豫剧特别是丑角行当的发展与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金不换 芝麻官 豫剧 《七品芝麻官》 豫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