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金不换:两代“芝麻官” 一样豫剧情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谈《七品芝麻官》及豫剧传承
为乡亲演出
文艺作品要经得住百姓的检验
文化周刊:《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深入基层、扎根百姓,为观众所喜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这一角色对您本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金不换: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艺术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建言献策,为百姓带来精神食粮。现在鹤壁市政府在市区创建了“芝麻官大舞台”,作为惠民工程,我每周六都会去舞台上表演。
我们还坚持“送戏下乡”,因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离不开人民。有时候老百姓会直接给团里打电话,说希望
能到他们村去演出。我们二话不说,立即下村演出。这样,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到好戏。只要能保持团队的基本生活,我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为百姓服务。担任鹤壁市豫剧团团长之后,我经常带领团队来到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一年365天基本天天有演出。只要百姓有需要,我就唱,一段不行唱两段。我出身农村,深切体验过农村生活,很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几百年,他们都能受得了比较艰苦的条件,我们才下村几天难道就承受不了么?我始终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像豫剧电影《朝阳沟》中那样,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村当中去锻炼,了解百姓的需求。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下乡演出时,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即使距离几十里地都会去看戏,为了占到好座位,从家里拎一条板凳、一壶水、一兜干馍,提早好长时间就来到演出现场,观众最多时能达到5000人。这也可见,农村百姓对于艺术是多么的渴求,而文艺工作者不管曾经得到过多少荣誉,其是否有艺术生命力还在于作品是否能经得住百姓的检验。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喜欢,我们才会有艺术成长的空间。
文化周刊:结合您个人的豫剧表演经历,您觉得,怎样才能使豫剧这种地方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金不换:关于丑角这一行当,以前是没有好嗓子才演丑角,现在是如果没有好身段、好嗓子、好基本功,就不能演好丑角。特别是嘴皮子要有真功夫,脸上要能呈现丰富多变的表情,丑角就是要看绝活的。在豫剧中,以丑角为主演的剧目很少,有丑角参演的剧目也没有几部,这一行当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危机。于是,我在拍戏、创作之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发掘、培养人才方面,争取多带出几个优秀的丑角演员。
豫剧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主题还要时刻与时代同行,与现实接轨。比如《七品芝麻官》中唐知县说,官大官小,为老百姓办事就好:20年前,唐知县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20年后,我认为唐知县应该是“当官敢与民做主,不能回家卖红薯。”
现在传统戏曲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有力资助,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但剧团本身不能光靠国家扶持与资助,还需练好自身基本功,努力找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有的剧团闭门造车、耗资上千万拍成一部戏,百姓看不见或不喜欢,这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剧团还是应该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舞台上需要美感,但不能铺张浪费,豫剧是一种表演艺术,舞台上任何东西都要以演员为主,比如推拉门的动作,只要用动作虚拟一下即可,就像以鞭作马那样,而不是生生地制造出一个真门摆放在舞台上,这不符合戏剧的表演特色与规律。文化正在发挥日益强大的力量,精品工程、优秀剧目,不是没人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人口众多,每个村庄都有庙会等民间娱乐形式,豫剧的演出不可或缺。现在,豫剧光专业剧团就有几百个,民营剧团更达上千个,豫剧队伍很强大,这是可喜之事。面对市场化,豫剧团依然有个存活的问题。不被喜欢的,只能面对被淘汰。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我认为真正好看且被百姓喜爱的戏剧,不能光有投入,还要具备创作价值。创作与演绎优秀作品,是豫剧表演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记者王小宁 张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金不换 芝麻官 豫剧 《七品芝麻官》 豫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