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顾农:略谈诗圣杜甫
诗人为国家社稷而生
杜甫的出身和教养都决定了他一定会走读书做官的道路,他的为官并非为了一己的富贵荣华,而是上为皇帝,下为天下苍生。早年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写道: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崇高的理想与可悲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这种情形伴随了杜甫的一生;他的特异之处在于他并没有陷入“感士不遇”的情结不能自拔,而是始终坚持其忠君爱民的理想,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篇。
杜甫的忠君是有原则的,一要符合大唐王朝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二要合于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所以他对官场和社会上的腐败倾向痛加批评,即使涉及宫廷也不稍假借,典型之作如《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只是在他心目中“今上”(当今的天子)总是圣明的。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在等待了很久很久之后,终于得到一个低级的官职:太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一个月以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前后7年,把大唐王朝弄得元气大伤。天宝十五载(756)五月,杜甫再一次赴奉先,把家小从这里迁到白水他舅舅那里去。同年6月,潼关失守,长安告急,玄宗逃往成都。杜甫的官自然也当不下去,他觉得白水也不安全,遂带领全家,取道彭衙、芦子关、华原、三川向北逃难,一路吃尽辛苦,差一点儿家破人亡;在三川时,适逢华池水、黑水、洛水因暴雨而洪流泛滥,几乎葬身鱼腹,好不容易走到鄜州(今陕西富县)才安顿下来。途中颇有诗作,对民间疾苦多有反映,事实上他本人也正是一介难民。在鄜州,杜甫听到太子七月即位(后称肃宗)于灵武(在今甘肃)、改元为“至德”的消息,在把家小安顿在这里的羌村后,自己立即只身赶赴灵武,为处境困难的新皇帝效劳。一头是苍生,一头是皇帝,哪一头杜甫都放不下。
在奔赴灵武的途中,杜甫被安史叛军捕获,押回长安软禁起来。到第二年四月,杜甫看准一个机会,逃出长安,奔向肃宗此时所在的凤翔(在今陕西),“麻鞋见天子”(《述怀》),不久被任命为宣议郎、行在左拾遗,其“告身”即任命书的签署日期为“至德二载五月十六日”。
拾遗是一种“从八品上”的小官,在朝廷里本无足轻重,皇帝也不一定肯听他的劝谏,但杜甫立即深入角色,非常负责地执行其谏官的责任,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可是他的热忱和忠心很快就碰了一个大钉子,他上书言事完全不合肃宗的意思,很快就被赶出朝廷,虽然表面上说是让他回家去探亲。杜甫一向公而忘私,当他逃出长安时并没有想到回家,初拜左拾遗时更未想到回家,而是“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述怀》),其时只是写一封信回家去通报情况而已;后来得到回信,说情况还好,也就放心了;而现在却意外而违心地必须回家一趟。
此行产生了《羌村》三首、《北征》等著名的诗篇,后者是一首700字的长篇,内容非常丰富,其结尾处写道: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这里委婉地批评了唐玄宗晚年为政多误,在内乱爆发后情形非常狼狈,幸亏陈玄礼将军在马嵬发动兵谏,才扭转了局面。诗中提到大同殿、白兽闼,都是长安皇宫里的建筑,现在还在叛军手里,杜甫强烈地希望能够尽快收复。虽然不久前杜甫因谏诤而遭到来自顶层的打击,但他在写这首诗时,仍然没有忘却自己作为谏官的责任。
关于马嵬之变,流行的解释说,唐玄宗是在陈玄礼将军发动兵谏的严峻形势下被迫赐死杨贵妃的,例如陈鸿《长恨传》写道:“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忠奉擞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但事情也很可能是唐玄宗抛出贵妃以塞天下之怨,在政治上争取走出被动。杜甫深悉马嵬之变的种种,所以《北征》的末段只是高调歌颂陈将军而不提唐玄宗,这应当是他的春秋笔法,褒贬实寓于其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两句意谓夏、殷虽到了衰世,也不曾听说(这是委婉的说法,事实上是根本没有这回事)其间有国君亲自下令诛杀妃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其时的君王虽然极其昏聩,也还没有走到拿女人开刀以自救的地步。
按中国古代的传统,已经去世或下台的皇帝,略略批评几句已经无妨。只有当今的皇帝是不能批评的,所以《北征》中对唐肃宗只有歌颂之词。这对保持政局稳定是完全必要的,杜甫一向坚守这样的底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顾农 诗圣 杜甫 圣人 古代文学 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