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我的航空报国梦
一九五六年王祖浒及夫人与苏联专家合影
自行研发航空发动机
1956年,中央决定开始发展导弹工业,成立第五研究院,1958年第一批由苏联援助的五种导弹开始试制。由于五院没有工厂和生产能力,中央决定先在航空工业系统试制,建立生产线。
1966年初,国家成立航天工业部(七机部),三机部将整个111厂和112厂的导弹生产部分及一个仪表厂(139厂)划归七机部领导。111厂共有职工4232人,占地80公顷,设备1106台。我国的导弹工业由航空工业发端,对以后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我国当时以空军轰炸机、运输机和民航机为主力的四种飞机:杜-2、伊尔-12、伊尔-14和美式C-46的发动机,因缺乏苏联生产的零部件而面临停飞的困境。空军要求四局解决。
油江局长派我去120厂提出解决办法。我与120厂设计科王修瑞等同志研究,这四种发动机功率相当,但构造各不相同不能互换,所以认为,这四种发动机各自制造零件不是办法,最好是能研制一种发动机既可同时用于四种飞机,又可提高飞机的性能。
经过充分研究提出用活塞-7(AW-82B———米四飞机用)发动机的本体-5AW-82T(伊尔-14用)的减速器的成熟部件为基础,经再次研发整合,重新组合设计出一种新发动机活塞-8方案,达到既可同时用于四种飞机,又可将民航伊尔-14飞机的升限由6500米提高到9000米,解决了飞越西藏的难题。
这一方案得到空军和部领导的赞同与大力支持,从1962年开始由120厂试制,王修瑞同志任总设计师。1963年12月25日通过了国家鉴定试车试验,试制成功。
活塞-8的研制周期短(只用2年),费用少(697万),效率高(一机四用),适应国家急需,得到使用部门的全力支持和赞扬,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尝试;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新型号。
在1963年的庆功大会上,得到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和刘鼎部长的充分肯定。当时贺龙副总理在视察120时也给了高度评价,赞扬“这种改型设计是一个方向”。
活塞-8到1980年才停产,共生产了1330台,其中供应民航195台,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发的航空发动机用于民航运输的先河。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祖浒 航空报国梦 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事业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