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我的航空报国梦

2016年04月28日 15:16 | 作者:王祖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无人机技术领域的飞跃

1966年时,我正在410和120厂帮助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6月19日,因文化大革命我放下工作立即回部。1969年,我被下放到湖南沅陵“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72年,我被分配到三线三机部湖南大庸013基地任发动机组组长。

由于那时北京航空学院专业比较完整,1965年国家决定由北航负责高空无人侦察机整机(包括机身发动机和机载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发动机等由331厂协助。

同年10月,完成了设计图纸,局组织331厂进行工艺审查,提出了多条修改意见,提高了图纸质量。1967年,北航由30余名教授组成继续试制小组,推力从771公斤推力提高到860公斤。

1969年试制全面展开,1971年装出第一台发动机,试车时发现大量技术故障,如整体叶轮精铸质量问题,发生径向扩压器变形导致离心叶轮等三大部件损坏、火焰筒材料用错等重大故障,久攻不克。以后又在试飞中发现涡轮叶片折断等严重事故。学院为加强领导,成立了院新机研制型号指挥部。

1975年,我正值50岁,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我被调到北京航空学院新机试制指挥部任副总指挥,负责发动机的试制排故工作。

经过组织发动机厂和材料研究所、钢院的协助和师生的努力,排出了故障,共生产了6台发动机,进行各项试验工作,于1977年5月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试车,宣布定型,1978年通过整机试车鉴定,宣告试制成功,编号为无侦-5,装备了我国第一支高空无人侦查部队。无侦-5的研制成功,也成为我国无人机技术领域的一次飞跃。

(本文节选自作者自传,王人慧略加整理,有删改。全文将刊登于《文史资料选辑》。特别鸣谢全国政协委员甘晓华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王祖浒 航空报国梦 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事业 航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