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全球发布

2016年04月29日 14:49 | 来源:网易艺术
分享到: 

现如今,敦煌研究院已建立起全面综合的数字化工作体系,相关工作团队掌握了一整套的数字化核心技术。针对敦煌石窟壁画的特点,他们在2006-2009年间将摄影采集精度从75dpi提升至300dpi,并以此为标准,从2010年开始,在莫高窟完成了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截至目前)。

257窟 鹿王本生 北魏

257窟 鹿王本生 北魏

根据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的介绍,敦煌石窟数字化包括摄影采集、图像处理、数据存储等环节。其中,“摄影采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色彩管理系统,获取到以数字形式为表现的原始数据,更重要的是将那些原始数据转化为物质的二维和三维数据资源成果。这些抽象的描述后,是5个小组,每组4-5人,终年忙碌于大小、结构、建筑死角各不相同的洞窟之内;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才能采集到一个洞窟的完整数据资料。

而在“图像处理”这一环节,科研人员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配准、建立变换模型、统一坐标变换、图像融合等操作,以求达到色彩均匀、亮度一致、无拼接痕迹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花一个月时间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后期处理。

由此而最终产生的海量数据,目前已超过70TB,且数据容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可以想见,如何永久性地保存这些数据,对敦煌研究院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数字资源转化成果示意图

数字资源转化成果示意图

探索很艰苦,然而回报也是丰盛的。攻克了“数字化保护”技术难关的敦煌研究院,欣慰于中国人终于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对敦煌石窟资源实现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他们还不无惊喜地发现,一旦拥有了永久性的数据资源,他们便可以通过多种输出方式,向世界展示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莫高窟——

比如,他们可以基于洞窟建筑形制特征搭建覆斗型窟顶模型,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背投影形式、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段,将莫高窟不同时代的精美窟顶与藻井有机编程、分时呈现;

比如,他们可以将观众耳熟能详的壁画题材及内容通过数据加工、描绘、编辑,制作成综合的视频、动漫等多媒体节目;

再比如,他们可以借助3D打印、虚拟漫游、VR、AR等最新科技,实现莫高洞窟的逼真“复制”……

而最新上线的“数字敦煌”信息资源库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例。王旭东院长表示,这个网站在向世人展示敦煌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同时,也摆出了一种姿态,即“敦煌是世界的”。他个人希望,某些藏有敦煌文物的外国收藏机构,能被他们这种姿态打动,加入到“让全世界分享敦煌”的行列中来。

“数字敦煌”( www.e-dunhuang.com)第一期平台上线的30个洞窟为:

北魏:莫高窟第257窟、第254窟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第249窟

北周:莫高窟第301窟

隋 :莫高窟第302窟、第390窟、第303窟、第420窟

初唐:莫高窟第57窟、第220窟、第322窟、第323窟、第329窟、第321窟

盛唐:莫高窟第23窟、第66窟、第103窟、第107窟、第172窟、第320窟、第194窟、第217窟

中唐:莫高窟第112窟、榆林窟第25窟

晚唐:莫高窟第17窟、第12窟

五代:莫高窟第61窟

西夏:榆林窟第3窟

元:莫高窟第3窟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数字敦煌 资源库平台 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 高清数字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