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五所交大是一家”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硝烟中的交通大学
1937年8月1日,交通大学改归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并因全面抗战的爆发,开始了各自的坎坷经历。“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考虑国际影响,不同意交大沪校内迁的请求,学校遂被迫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其在徐家汇的校园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占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法租界也落入侵略势力之手,汪伪政权更阴谋接管交大沪校。为应对形势变化,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2年8月8日决定将两年前在重庆设立的交大分校改为交大总部,把设在法租界的沪校改为交大分校,对外称“私立南洋大学”。后来,沪校仍被汪伪政权强行接收。
华北地区沦陷前,交大的唐山、北平两校被迫向后方迁徙。1938年初,先迁到湖南湘潭复课。11月,因日军迫近、长沙被焚,学校不得不辗转迁往广西桂林。但在抵桂次日,日机即尾随轰炸,学校的全部图书、仪器和行李均被炸毁。师生们不得不转移到柳州暂避。
1939年2月,学校又被迫迁往贵州平越(今福泉)复课,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及土木、矿冶、铁道管理3系。
1944年冬,黔桂战事紧张,交大贵州分校只好再度迁徙,于次年初迁至重庆璧山的丁家坳复课。学校在璧山立足未稳,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下令要其在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抗战胜利后,学校随即由重庆分别迁回唐山、北平复校。
即便是在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艰难条件下,交大师生仍然不屈不挠、精心育才,以顽强的精神进行文化抗战,为战后民族复兴积蓄人才。
上海沦陷后,交大沪校迁入法租界租屋办学,校长黎照寰和众多教授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仍一丝不苟地辛勤育才,培养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美国“华人电脑大王”王安等许多优秀人才。后来,当学校被汪伪政权强行接管,黎校长和裘维裕等一批著名教授都愤而离校,绝不与日伪合作,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0年8月,经后方的交大校友不懈努力,在重庆新建交大分校,两年后再变为国立交大本部,并在原有的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等系之外,增设了航空、造船、轮机、工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新系,以及电信工程管理、航海等专修科,号称“海陆空”俱全,学生数量也增至1700多人,在极其困难的战时创造了交大新的辉煌。
唐校、北平分校辗转迁徙,经历千辛万苦,在偏僻的小山城平越合并为交大贵州分校,师生们在衣食不继、图书仪器大部被毁的艰苦环境里,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同样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仅1943年矿冶系一个班后来就同时出了徐采栋、肖纪美、邱竹贤3位院士,全面抗战期间该校毕业生中就出了10位院士。该校校友杜镇远、龚继成、李温平等主持修建滇缅铁路、滇缅公路、中印油管工程和众多军用机场,赵祖康长期主持全国公路建设;黄万里主持甘肃河西水利总队,全面调查、规划河西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交通大学渝校学生2000余人,分四批返沪。唐山学院复校后独立,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学院复校后,独立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交大 交通大学 历史渊源 建校 南洋公学 叶恭绰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