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以“大历史观”破解转型难题
北京市政协为城市管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谋良策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向历史负责
北京市政协常委刘明清家住亚运村附近,每天路过亚运会或奥运会的一些场馆,眼看着当年花那么大工夫规划建设的场馆,因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逐渐落寞。“回首亚运会以来,首都进入一个城市发展快速期,到奥运会,再到今天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我们要及时总结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今天的城市就是未来的历史,规划的眼光要更长远些,更科学些,更具有刚性约束力。”
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站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怎样的首都,留给世界一个怎样的北京,留给北京一个怎样的城市副中心,每一个规划建设管理者都要为历史负责。
然而调研组在调研时发现,北京在与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的三大规划是割裂的,即使有定位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再加上在规划实施中,发展思路调整、长远发展目标让位于阶段性目标、相关利益集团博弈等诸多原因,人为干涉调整规划指标、建设突破规划红线等情况屡有发生。而针对这些违规行为,监督和评估机制的“缺位”,使得各类违规违建行为长期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管到底”,“确保规划严肃性”成为常委们在城市科学规划问题上呼声最高的“关键词。”
“还是要用法律的准绳去规范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市政协常委王翔虽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但始终认为“法治”才是根本保障。此前,基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在与调研组座谈时,同样表达了“无法可依”的困惑。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城市规划领域共17部规章,其中13部是1992年以前制定的,且存在一定空白,在城市开发边界、城市生态红线、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地下空间管理等方面都缺乏明确“说法”。即便是现存法律法规,有的也已“年久失修”,与新情况不相适应。王翔建议,要围绕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同时突破执法瓶颈,改进和完善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如果说法治是“硬件”,共识则是“软件”。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城市管理民主监督组副组长曹长胜曾在政府部门工作,他“领教”过不少部门负责人对城市发展上”重建设、轻管理“的态度。“经济发展不等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也不等同于城市发展。只有各级各部门领导同志,打心眼里认同理念,自觉自愿地尊重城市管理的规律,城市才会回归本源,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流传载体,成为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曹长胜说道。
从另一个层面,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城市管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体市民的事。“目前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更多还停留在批评监督阶段,但这不够。城市能够管理好,还需要社会和市民更深入地参与管理,畅通公众有序参与管理的渠道。”北京市政协常委高彦彬认为打造“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氛围同样重要。
编辑:薛鑫
关键词:北京市政协 城市管理 首都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