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桃花源”和“睡莲池塘”,何处是中国藏家心中的乌托邦?

2016年05月13日 14:42 | 作者:吕晓晨 | 来源:hi艺术
分享到: 

前不久,保利香港和香港苏富比都在近现代版块有刷新艺术家个人成交记录的捷报传来,随即佳士得展出估价2.1亿元的莫奈《睡莲》的消息也接踵而至。但也有“好事之人”将这几幅作品拿来比对。在中国藏家大手笔购入西方艺术品的今天,这些艺术品的未来会怎样?中国市场,今后又是否会重蹈日本印象派覆辙?这一切都还是未知。

到底何方,才是中国收藏家心中的乌托邦呢?


669fb864h991b3fe8b7c1&690


p218474977-3


张大千《桃源图》,以2.7亿港元成交于2016香港苏富比春拍,买家为刘益谦


佳士得在2016年亚洲区成立30周年之际,推出克劳德·莫奈的作品《睡莲池塘》,估价为2.1亿人民币



李苏桥(藏家):

2亿的莫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也不算贵的莫奈,2000年以前就有中国人买莫奈了。莫奈无疑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人物,在那个年代非美学专业出身的所接收到的唯一的艺术就是印象派,这种教育甚至超过了传统书画对人的“洗脑”。但如果完全抱着投资的目的,用重金砸印象派,那么未来则是不乐观的——就算你用重金砸中国艺术,也一样充满风险。日本的确当年花了大手笔购入印象派,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砸在手里”,但实际上印象派在日本市场所占的总体份额很低,印象派在日本不活跃不代表世界市场印象派交易的不活跃。

最后,“乌托邦”就是精神家园,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花2亿建精神家园呢?1000个人里面可能有100个人会建精神家园,这100个人里,可能有10个才会用《桃源图》或《睡莲池塘》建精神家园,我们剩下的13亿人关心这10个人的精神家园就没必要了。



伍劲(资深艺术市场专家):

我昨天刚看完一本名为《名利场》的书,讲的是1850年以来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其中一个章节就讲80年代末的印象派市场主要是由日本人来推动的。这个情形和中国藏家收藏莫奈、梵高、毕加索的潮流有相似之处。但中国藏家是否了解日本人在这件事上犯下的过错呢?我觉得中国藏家似乎没有在这件事上认真做过功课。我在书上获知,很多高价作品后来又折价回到了欧洲市场,剩下的二三流的作品更是充斥日本的各种私人收藏或美术馆收藏。而现在这些作品的价格还是没有回到当时的位置,所以追赶印象派的时髦是非常不理智的。这本书最后一章写道: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西方人看来,更多是关于意识形态的部分,但实际上可能有另外样式的中国艺术的存在。所以也提醒来自西方的购买者,要有心理准备。



李战豪(收藏家):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1990年5月15日纽约佳士得,梵高1890年创作的《嘉舍医生》拍出8250万美金;1998年11月19日纽约佳士得,梵高1889年创作的《没有胡须的自画像》拍出7150万美金。这十年间梵高的肖像精品市场的成交不涨反跌,其事实表明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在西方艺术市场已经是瓶颈,市场表现乏力!受西方文化影响相对完善的莫斯科和东京,成为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大师作品的主要买进地区。进入21世纪,莫斯科和东京经济疲软,促使中国成为西方大拍卖行和画廊关照的最有潜力的地区,中国的财主们也及时的给予了回应——投桃报李!这次佳士得携带莫奈作品《睡莲》来到中国,预示了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作品在中国的市场复苏,莫奈作为印象派显赫的大家,其单品价格相对便宜,作品可以起到预热市场的作用。中国人买西方艺术品这股流变,已是不争的事实,所望之处部分大财主已开始了这方面的计划。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深厚,那些真正有抱负的大藏家还是会扎根东方文化这一脉络,进行艺术史的梳理和收藏。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要努力消化掉传统艺术的精华和近代第一次中西艺术结合的果实,以及二次大战后西方现当代艺术先进的艺术成果。作为收藏家,先把功课做好了,买西方和买东方自然心有领会。或者先把子弹打出去几发,感受一下准星,打不准就回家好好把枪法练好。本土收藏家还是要有本土抱负才行,中国性恰恰是抱负的核心!因为这片土地能够酝酿出足够牛的东西!对于西方的优秀艺术,不反对收藏,但也不能一味地从收,还要学习和思辨,要让我们的原创也能立于世界的舞台,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对于世界美术史的贡献!今后的中国性一定是以世界艺术大潮为背景的中国特质,这一点未来会得到有力的证实。日本的那次大规模印象派作品的购买野心现在看来又可怜又绝望,他们想脱亚入欧,结果还是深陷泥潭。中国这一次抱印象派大腿,我看不到任何野心,都是钱的安全性和无知炫富的表现。这应该会很快过去。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桃花源”“睡莲池塘”何处是中国藏家 心中的乌托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