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陈晏清:我的哲学道路
《论自觉的能动性》陈晏清 著
返本开新的研究历程
我曾经借用新儒家常用的“返本开新”这个词来概括自己几十年来的学术活动历程。所谓“返本”就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所谓“开新”就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不论“返本”还是“开新”,都是力图适应于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需要,都是由明确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的。
“返本”的第一步是哲学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文革”结束不久,我就着手清理建国以来的哲学思潮,主要是唯意志论和“斗争哲学”。唯意志论思潮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的外衣出场的,因此,我写了《论自觉的能动性》一书,于1983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针对只讲斗争不讲统一的所谓“斗争哲学”,我连续写了几篇阐释对立统一学说的文章,还为教育部统编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改写了“对立统一规律”一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写了相关的词条释文。除了这两个做出了系统性清理的问题外,对于传统解释框架内涉及的其他一些重要问题,我也都尽力做了一些思考和清理。1980年代初期,我连续几年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班开设了一门叫做“哲学原理提高课”的课程,讲了四十多个专题,多是当时有所争论或有所疑惑的问题。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大都有选择地纳入了我编写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但上述这些,还都只是一些局部性的工作。
19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设立“哲学原理体系研究”的重点课题(后来又提升为国家社科规划的重点课题)由肖前、黄楠森主持,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点共同承担,我参加了课题组,并担任了作为这一课题最终成果的新编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副主编,协助肖前主编做一些事情。我们以前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基本上是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的,我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俄国人过滤了的,因此,改革哲学教材体系也是一种“返本”,而且是一种具有全局性或总体性意义的“返本”。真正的“返本”就是要返回到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去,返回到原创性学说去,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剔除后人附加于它的东西而把它的真精神剥显出来,释放出来,并进而根据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予以发挥和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成就的,特别是其中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思想和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的深入发掘和阐释,是在实际上顺应了中国社会奔向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的。只是由于课题组内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认识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完全统一,我们的一些观点和意图难以在最终成果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因此,我又在南开大学组织队伍,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撰著了《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一书,并将其改编为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供研究生使用)。
到这个时候,我所理解的“返本”工作告一段落。这个“返本”的工作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工作,否则,哲学的发展就会寸步难行,甚至南辕北辙。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被压抑束缚了多年的活力解放出来了,学者们都在努力构筑自己学科的学术高地。那时候我想,我这个学科的高地在哪里?所谓“学术高地”也是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水平。就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哲学状况来说,这个“高地”就是那块被清理好了的地基。不可能超越或绕开这个地方而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一座“高峰”,不可能在未经清理的地基上建造起新的哲学大厦。这就是我理解的返本与开新的关系。返本是为了开新,必须在返本的基础上开新。“开新”应是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的观念、新的理论的创造。这就必须探寻哲学的新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不在书本上,不在历史中,不在任何别的地方,而只能存在于我们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因此,哲学的创新,其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是寻找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通道。在我看来,社会哲学就是哲学与现实社会生活会通的最佳渠道之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晏清 哲学道路 学术道路 理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