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韩必省:八大山高峻,崎岖路可攀

2016年05月23日 10:30 | 作者:韩必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雅”而别染青云

我认为,齐白石学八大,得疏简而放达;潘天寿学八大,得疏简而蕴藉;李苦禅学八大,得疏简而恣肆。疏简是共有的,但各人突破的路径却不相同。我学八大山人,得疏简而雅致。“雅”是南派山水的旧习,是津门“二刘”工笔的宗风,也是我追学八大山人的突破口。

简,如何做到简而不薄,疏而不贫,少而有味,缺而有趣,透过大部虚空的画面给读者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是要在用笔、用墨上下功夫,做到胸有“雅笔”,即: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充分主动利用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一下笔就给人以丰富之美感。八大山人利用生宣纸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洇散的特点,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条新路。我在“雅”字上做文章,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在水墨的意趣之上。一点梅、一叶兰、一瓣菊、一节竹,力求笔到心到,气韵天成。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要去粗向雅。八大山人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巧、意的紧密结合,所以在欣赏他的画作时,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例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所作《花鸟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第一幅仅画一只雏鸡。小鸡被置于画面中右偏下,这一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割成四大块空间,每块空间的大小都不一样,平衡而有变化。由于小鸡头部向左,故题诗在右第二大块空间中,使空荡的背景顿时活跃起来,视觉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内容丰富的作用。小鸡的刻画生动传神、充满动态,像小孩刚学走路,蹒跚得十分可爱;瞪着大眼警惕着前方,特别是眼后加三撇,像电波一样,好似前方有什么声响传来,使小鸡心惊胆战。关于这只小鸡,可以理解为它刚出蛋壳,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警惕;也可以理解为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而感到孤独与害怕。如何理解,任人们想象。这幅画除去八大山人的某种隐晦暗示,其造型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我新近的一幅题为《旷》的残荷翠羽写意画就是受八大山人的这幅雏鸡的启迪而创作的。翠鸟位于画中偏上,全图被划分为不等的四份。左下置欲枯而垂的荷叶,右上画掉瓣白荷花。翠鸟锐目周遭,自信天下一片空阔,与左上角的题款“旷”形成呼应。印章落于右下。画面中和疏简,雅卓而宁静,让人心旷神怡。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白石先生死了也乐意在青云圃下,做条“走狗”,我们这些青头晚辈,能染一点青云之气,还不是苍天所给予的造化吗?近日着迷于八大山人,确乎有些“走火入魔”,写下如上体悟,以为方家评正。

简介:

韩必省,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生于浙江温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民革天津画院副院长、华夏未来国际书画院院长等,在天津中华文化学院、天津商学院、闽江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从事书画艺术创作30余年,先后拜龚望、萧朗、孙其峰、华非、刘炳森等书画名家为师,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代表作有《百狲谐乐图》等。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韩必省 中国画 八大山人 书画艺术 传统书画 山水花鸟画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