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两周年:活力是怎样"炼成"的

2016年06月03日 13:56 | 作者:陈小艳 代桂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特色彰显活力

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品牌、特色文化———新区用特色彰显了新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新区产业最突出的特色是“蓝、高、新”,即蓝色经济、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区着力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蓝色金融等十大特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融合型产业,推进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200多个海洋经济产业项目,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6%、全市总量的34%。两年来,新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基地、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等。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工业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经济业态涌现。

新区着力打造了12个特色小镇,并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培育发展新动力、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新区坚持将特色贯穿始终,找准特色、彰显特色、放大特色。如海青的茶艺小镇、张家楼的意象小镇、琅琊的古韵小镇等。“产业兴了,城镇美了,旅游活了,农民笑了。”据黄岛区委副书记佟海燕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改善了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盘活了土地资源及闲置厂房等资源。

国家级新区是一块“金字招牌”,具有“品牌效应”,新区也成为特色品牌的集聚地。目前,新区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9件、省市著名商标130件,海青茶等省市名牌产品186个。青岛工业“五朵金花”中,澳柯玛是新区本土培育的品牌,海尔、海信、双星都在新区建设了工业园区。

齐长城从这里绵延入海,秦始皇三次登琅琊台,徐福从琅琊台起航东渡……这些历史故事赋予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新区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集聚了文化企业3000余家,去年实现主营收入近900亿元、占全市的38%。

王建祥在座谈会上表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区必将继续活力无限、活力四射,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玄燕凤

01 02 03

关键词:青岛西海岸新区 青岛西海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