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绽放少数民族文艺之花
全国政协民宗委“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赴滇考察综述
生生不息传承民族艺术
“哎——”长达一分钟的海菜腔高音嘹亮婉转,听得人啧啧称赞。
“刚才怀秀唱了彝族海菜腔,我给大家唱一段我们普米族的民歌《怒江大小调》。”说这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怒江土生土长的歌手茸芭莘那,而她提到的怀秀,便是2006年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李怀秀,如今是云南省政协委员。
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以彝族独特的海菜腔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来自怒江普米族的茸芭莘那获得民族唱法铜奖,刮起一阵“云南旋风”,让观众们领略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10年后,这几位优秀的歌手再次相聚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考察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考察中。
“民族文艺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根,要找到好的载体把它传播出来。我虽然没有去过怒江,但我听到茸芭莘那的歌声,那歌声好像把我带到了怒江大峡谷,能感受那里的山和水。”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说出了委员们的共同感受:像普米族民歌、海菜腔这样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在本民族里传承,生生不息,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表达,但在现代社会都遭遇着发展的困境,必须重视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遗产。
“我和弟弟唱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山歌,改变了命运。现在农村变化很大,年轻人不唱自己民族的歌曲,不说自己民族的语言,我有责任把从老艺人身上学到的东西传下去。”李怀秀所面临的,是民族文艺后继乏人的普遍现状。当年,她之所以能够在舞台上出类拔萃,是因为曾在作曲家田丰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学习长达9年。“我一开始只是喜欢唱歌跳舞,但在那个环境里慢慢改变,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从心底里热爱和关心,我和弟弟要继续做老师没有做完的事。”如今,李怀秀创办了少数民族文艺传习所,培养更多人才。(记者 谢颖)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民宗委 全国政协委员 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