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要不要让涉毒艺人重回舞台
明星吸毒固然对青少年有极其不良的示范作用,但一位戒毒成功的明星,能够重新在屏幕上焕发光彩,其正面的示范作用也同样不可小视。况且,吸毒固然是错,但更是人生的迷失。因为一次迷失便再不许回到正途,也无法体现社会对失足者的宽容。
6月26日是第29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确立的禁毒日主题是“无毒青春,健康生活”。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反毒、禁毒的努力始终不懈,但吸毒、贩毒行为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危害,却有日益严重之势。尤其随着各类新型毒品和软性毒品的泛滥,使得更多青少年落入毒品的魔掌,“无毒青春”成了曾经拥有却已经迷失的美好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已经深陷毒品深渊,却还愿意挣扎离开,重回“无毒青春”的吸毒、戒毒者,社会究竟应该拉他一把,帮他上岸,还是再给他一击,让其终生付出代价,就成了伴随反毒、禁毒工作始终的纠结和两难。
日前,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青少年的偶像,明星在禁毒示范上要有更大的社会责任。而对于涉毒艺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接受完惩罚,就可以回归社会。”这样的表态,无疑符合拉一把、给出路的原则,有助于那些真心戒毒的艺人、明星远离毒品、回归正轨。但是,这样看似完全合情合理的原则,究竟怎样落实为具体措施,尤其是如何与艺人、明星的特殊身份相适应,如何与公众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合拍,以及如何与艺术主管部门的已有规定相容,都存在一系列具体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伴随几件艺人吸毒事件的曝光,国家广电总局于2014年出台了全面封杀包括吸毒在内的“劣迹”艺人的严格禁令。按照这一禁令,有吸毒等“劣迹”的艺人,不仅不能继续参与影视作品、节目的制作,甚至其此前参与演出的各类作品、节目,也不得在影院、网络、电台、电视台等所有媒介中播出。
如果仅从打击吸毒泛滥的角度,这一禁令无疑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和杀伤力,不仅吸毒艺人面临终生代价,而且也使相关制作、播出机构面临巨大且不确定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参与影视作品、节目制作的各方,都会把甄别、排除吸毒艺人的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是,如此严厉的禁令,其对艺人的杀伤力,即便不算“一棒子打死”,也几乎等于“一棒子打个半死”。从此永远告别舞台、屏幕的艺人,究竟还有没有可能回归社会,几乎没人可以有把握地回答。
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面对这一问题时的普遍纠结,抽象谈论时,人们很容易选择拉一把、给出路,并支持社会张开怀抱,帮助其回归社会、远离毒品。即如国家《禁毒法》中所规定的那样:“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当面对某个具体的吸毒、戒毒人员时,怨怼、无奈、不解、恐惧的心理就可能占了上风,原则上的宽宥,就可能被具体的情绪所左右,转而希望给这些败家子们更严厉的惩罚,比如让他们再也找不到好工作、再也过不上好日子等等。面对艺人、明星时,这样的心理可能更为强烈,因此对艺人的封杀令才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
但换个角度考虑,明星吸毒固然对青少年有极其不良的示范作用,但一位戒毒成功的明星,能够重新在屏幕上焕发光彩,其正面的示范作用也同样不可小视。况且,吸毒固然是错,但更是人生的迷失。因为一次迷失便再不许回到正途,也无法体现社会对失足者的宽容。
因此,面对吸毒艺人,一律封杀显然不是最佳方法。在不违反《禁毒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艺人吸毒、戒毒的不同情况,制定更加细致、合理,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又有利于帮助涉毒艺人远离毒品、回归社会的管理、处罚办法,才能达到既拯救涉毒艺人,又能垂范社会的良好目的。(张天蔚)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涉毒艺人 明星吸毒 重回舞台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