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独臂老兵为抗战烈士守墓31年 解说传承革命精神

2016年09月02日 09:14 | 来源:人民政协网综合
分享到: 

2013年清明节前夕,烈士潘中林的妹妹潘玉华不知为何没能来给烈士扫墓,便提前给陈强打了电话请他帮忙拜祭自己的哥哥,说着说着电话里传来一阵隐隐啜泣声。

“没敢再多过问,只能安慰她不要难过”,现在卜艳还常常感叹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亲人不能来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只是帮忙带个话没什么的,能帮就帮”。

卜艳连忙拿起笔记下了潘玉华在哭声中口述的几句话:“哥,我来看你了,你要保佑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家人平安顺利——妹潘玉华。”因为担心自己的字不漂亮,卜艳一笔一画又认真地写了两次。

清明节那天,卜艳陪着老公,带着自己刚满两岁的大女儿晶晶一起到烈士陵园祭拜潘中林烈士。那次卜艳还特意买了一只鸡和一些潘中林生前喜欢吃的水果,敬酒前还念叨着:“老大哥,玉华今天有事没办法过来,我把她的话给你捎来了,你要保佑你们一家平平安安。”说着就把那张白纸连同纸钱一起烧了。

“老战友啊,我害怕过几年自己走不动不能来看你了,你要保佑我快快好起来”

去宁明县寨安乡北山屯的乡间小道一路九曲十八弯,路越走越窄,汽车终于在北山屯一个小篮球场上停了下来时,10米外,一位穿着灰色汗衫的老人早早地站在一家小卖店门口,咧着嘴使劲地朝我们招手。

老人名叫何满奇,宁明县寨安乡北山屯人。1978年12月他是原野战军43军127师的民兵向导。他说自己虽只是一名民兵,但部队那时也给他发了一套军服,生活训练都跟战士们一起,也算是一名“正规兵”了。

35年了,他总念念不忘跟他生死至交的两位战友,还有那一天遭受伏击、踩爆地雷的情景。35年来,他一路跟着他们,守着他们,从北山烈士公墓到宁明烈士陵园,从满头黑丝到两鬓斑白,可他却从不知道这两名战友的名字,只知道一个是营里的管理员,四川人;一个是连队的司务长,广东人;如今这两名无名烈士的墓碑就在宁明烈士陵园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老何还记得1979年以后,回撤的部队就在离他家300米开外的两个小山头上,简单地建起了两个烈士公墓,135名烈士就埋葬在那里。当地民政局问他是否愿意帮忙看护管理,他拖着被地雷弹片伤过有些瘸的双腿一口应允了。

“当时的烈士墓都是黄土堆起的土包,竖起竹木当墓碑”。从1979年到1989年,10年的时间,何满奇自己的家就在300米外的山脚下,但他经常一个人住在公墓外简单搭起的茅草房里,家里的两亩田就交给了妻子种,每年只有等到农忙时才下山。

无论寒暑,他每天6点准时起床,肩扛锄头,手拿扫把、毛笔和一瓶红色的油漆走到公墓,“当时那里还没有铺上水泥,草长得也比其他地方快,竹木上的字也很容易掉色,每天都是铲草拔草描字”。

每年的2月17日和清明节,是老何最忙最累的日子。这天早上,何满奇会早早起床,把自己洗漱得干干净净,然后穿上那件旧军装,带着炮竹、香烛、纸钱、焚香,“正式地见老战友”。山下的村民们也忙碌起来,他们提着一整只白切鸡、猪头、瓜果、五谷等各种祭品,带着一家老小上山扫墓祭拜。


编辑:杨岚

关键词:老兵为抗战烈士守墓31年 老兵为烈士守墓31年 老兵守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