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2015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印发,为督促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正确履职用权树立起一道制度屏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重大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表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五月的龙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绿。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点林区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他在了解林区全面停伐后产业接续发展情况后指出,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上世纪中叶起,我国对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由于长期过度开采,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下降、土壤侵蚀加剧,威胁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安全。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沉痛的教训催人警醒:靠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发展不可能长久。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业工人从此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
全面停伐后,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多元化探索资源城市转型,绿水青山日益成为大小兴安岭发展的新优势、富民的新资本,生态优势逐渐向民生优势、竞争优势转化。
“生态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生态环境是现代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只有更加尊重这一发展规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久发展。”许光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破除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相对立的思维定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互促的新理念逐步确立。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