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白桦
白桦与蓝天野(右)。
白桦诗作手稿。
情 结
白桦,原名陈佑华,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抗战时期,他的父亲被日本宪兵活埋,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在铁蹄下挣扎。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
“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战火曾经焚毁了我的童年时光,战火又点亮了我的青春年华。”
抗战末期的1942年至1945年,白桦与双胞胎哥哥(电影剧作家叶楠,代表作有《唐明皇》、《巴山夜雨》、《甲午风云》)一起,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白天上学,晚上就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
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1947年,白桦肄业于信阳师范学校艺术科,同年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与同时代的人不同,我写的这首诗,写的是痛苦,不是口号式的,是抒情式的,是很纯净的。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但是痛苦却是纯净的。”白桦参军后,没有机会写文学作品,只能写一些报道,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边的连队。最早是写快板,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在旅部当宣传员,白桦参加过多次战斗,他说到现在他仍然有士兵情结。“战争对我的冲击,我说不清楚。”白桦说,他从没有过单纯的狂欢。苦难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悲情色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那时候,文学是一片荒漠,青年作家出名也相对容易。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次年《山间铃响马帮来》在云南拍摄,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爱情及军民联合剿匪的影片,由著名导演王为一执导。
此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第二年,白桦的另一部反特题材小说《无铃的马帮》又被长影著名导演林农改编,并与朱文顺联合导演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当时,白桦年仅24岁,他通过自己在边疆的实地生活,细心观察苗族边寨的生活习俗,写出了这两部反特和惊险、爱情与抒情于一体的电影文学剧本,又在王为一、林农、朱文顺的精心执导下,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浓郁的民俗风情融合在一起,影片情节曲折惊险,风格清新,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也就是在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中国作协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组织的作家访问团,他被安排和罗烽、胡风、王西彦等一起出访。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调到北京,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边疆声音》《猎人的姑娘》,抒情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的歌》和长诗《鹰群》《孔雀》等作品,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白桦认为,自己那个时期写的多数算不得真正的文学,那时他比较满意的作品,是1956年的长诗《孔雀》。《孔雀》写得很唯美,主要写了爱情,写了欺骗,写了阴谋。
北京大学教授、诗评家谢冕说,《孔雀》是那个时代非常少的,偶然留下来的一类作品。
思 索
从1949年到1957年的八年间,白桦写了一些小说、诗歌和电影。按当时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在“文革”中则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而挨批最甚的是为电影导演郑君里撰写的剧本《李白和杜甫》。
“为了这个没有发表、没有拍摄的剧本,大会小会批斗了上百次,写了几十万字的检讨。‘文革’以后我才领悟到,它之所以挨批,是因为它接受历史的真实,接近作家的独立思考。这种接近是无意的,并不是像批判者说的那样,是我蓄意的借古讽今。那时他们太抬举我了,在此之前,我并不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家。说实话,我是被真实历史所吸引,被李白的诗歌魅力所吸引。屈原是最早被误解的爱国知识分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白桦认为,《离骚》开创了知识分子痛定思痛的宣泄。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最有艺术想象力的年龄被迫搁笔。一直到1976年,不仅没有写作的权利,其中的一半时间,人身自由被完全剥夺。
“1957年的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文字,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漫长的黑夜过去,风浪稍稍平息,他又把自己终生不渝的恋人——文学,紧紧地拥抱在怀里。他经历了中国文学回归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砧上。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委屈,因为在砧上经受锻打的人是大多数。
“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想到贺龙元帅早年对他讲述的一些经历,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洪湖的故事。
为了这部作品上演,白桦奔走了一年,不断争取各级领导的理解,向许多人朗诵剧本。直到1977年秋,在北京内部上演了两个多月后,才得以正式公演。
白桦本来想,可以沿着《今夜星光灿烂》《曙光》的路子写下去,但是未能如愿。
白桦说,他像越冬的落叶乔木那样,有了默默的思索。在暴风雪中形容枯槁的思索,比在春光里茂密的宣泄要有力量得多!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白桦 文学 生命 人生道路 诗作手稿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