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南宋界画考析: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落差近一千多年的绘画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明显不同。
古代建筑物的绘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那“界画”一词从何而来呢?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木”,而《宣和画谱》则把画学分为十门,建筑为主的画以“宫室”的名称位列第三。南宋林椿《画继》第一次出现了“界画”一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科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清代《芥子园画谱》里也有关于界画的描述。
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中,宋代界画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阶段,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北宋屋木画的风采。南宋时,建筑画在北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可以依图造屋、准确地掌握形象、风格、细部表现建筑之美外,在表现环境气氛和构图上都有所创新,力图表现一定的意境,把诗情画意也体现在界画中。
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就是南宋界画的典型代表之一。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南宋绢本设色,各段纵41.3、横67.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约公元1155至1218年)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家,在宁宗时,曾被赐予金带以示嘉奖,这是南宋画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刘松年师法李唐,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精于楼阁界画,以画小景园林山水为主。在界画中,他常将楼台建筑与温润清幽的山水结合在一起配以点景人物,表现出秀美的江南园林之景。他的画风笔精墨妙,清润严谨,设色典雅,是“院体画”代表画家之一,与李唐、马远和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四景山水图》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各一段。刘松年以写实的笔调,描绘出他所熟识的西湖一带士大夫阶层的庭院风光,而且把远山、湖水及堤、桥、树、石和建筑物巧妙而合理地组成一个富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色,并赋予了生动形象的生活气息。
《四景山水图》的春、夏、秋、冬四段采用的都是边角式的构图方式,南宋的山水画已由北宋全景式大山堂堂的构图方式转化为小景式,截景式的诗画江南形式,由“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从此图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四季美景,而且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美。
第一段春景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春景
此图采用边角式的构图绘出堤边庄院。堤边屋外已柳绿桃红,远山下云雾迷漾,杂树小草出现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从树缝中透露出来的层层楼阁,可以令我们想象到穿过拱桥,围墙之内的庭院建筑的雅致和装饰的精巧。
在前景的柳树下,画的是身着齐膝衣的两人牵着马,边交谈边行走。走在前面(右边)的人,椎髻露顶,着白色右衽交领窄袍窄袖上褥,条带束腰,下身着行滕(绑腿)的窄裤,脚着草鞋;走在后面(左边)的人,上身着赭色短袍,下身着稍微松身的长裤,脚着的似是靴子,其幞头隆起未见脚、诨裹巾向后;马背上驮有一副马鞍,从前后的马蹄分布可以感受到其前进的步伐。刘松年与马远是同时代的人,画人物也是采用的简笔勾描法,但没有马远那种钉头鼠尾描的感觉;画马是勾线后再用颜色渲染,完全是南宋的画法,这是北宋才开始的风格,隋唐时的画风是勾线之后平涂。
大院门口的梧桐树下一童仆正清理担具,旁边一侍从在协助;一主人(看身形像是女性,身材瘦长,头上梳高髻)则在敞亭中歇息,着石青色的旋袄(短衣),由于是背影看不到款式;一小狗饶有兴致地观望着大家,一人倚在小桥旁应该是在等待男主人的归来。
画面中的远山模糊不清,这样就突出了中景楼阁的秀美。远山的画法是南宋人常用的泼染法没有勾线,就是用笔蘸墨先泼出去,再用另一只笔蘸清水一点一点把墨掸下来,就形成了自然过渡的轮廓,但此图的远山不像马远泼染的那么尖锐。
院外门有一座小桥,溪水从桥下缓缓而流。这种桥的形式叫"抬梁造",在门洞两侧竖起一排木质通天柱,在柱顶架梁,梁上再铺板,板上填土夯实与两侧桥墩连成一体。桥的栏杆基本符合宋代制式,由于是小桥,栏杆画的不是宫廷那种而是简略版的,画了望柱、望柱头、寻杖、盆唇、勾片和地袱,省略了间柱、莲花头、蜀柱和斗子。
《四景山水图》画的是南宋首都临安的景色,临安地处南方,窗门已经从北宋流行的直棂窗门改变为可以拆卸的两层格子窗门。此幅图画的建筑是依山势而建的非对称的主房和耳房,一间耳房与主房平行,一间呈垂直状,入宋了才有耳房这种建筑出现。
图中楼上两层格子窗的外层已拆,仅留檐下横披,遮挡了起到承重作用的斗拱,里面格子窗则以淡墨勾出;人字形两坡屋顶结构清晰,画了悬鱼但没到山面撒头、可以看见博风板后面的平梁和蜀柱;此屋的台基是由斗拱构件托起的,这种台基
只在南宋界画里见到,其他朝代均没有。
通常歇山顶的屋顶由四庇九脊组成,而悬山顶的屋顶由五脊二庇组 成,当时建筑等级制度是庑殿顶和歇山顶的级别比较高,民宅一般用悬山顶和硬山顶等。转自《宋画中的南宋建筑》
图中院门的房屋也是单檐歇山顶,山面处可看到内置的平梁和蜀柱,山墙自檐至地为一直线,说明系夯土泥墙,内侧有宫人歇足的砖砌坐墩。与此房屋连接的是院墙,一直延伸到湖边。
此图用方笔勾轮廓线,然后用小斧劈皴和刮铁皴绘出山石,刚毅中蕴含着滋润,或横笔,或竖笔,很有规律,却又有疏密、浓淡、干湿的变化。小斧劈皴是由刘松年的前辈李唐创立的,用来表现山石质感坚硬、立体感强的特点;刘松年自创的刮铁皴是从斧劈皴发展而来,所绘的山石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墨较浓,水分较少,收笔处见干笔,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用以表现山石硬朗、棱角分明的立体感。
此图的坡漫画法也很丰富,用浓墨方笔勾线再用刮铁皴绘出棱角分明的各种山石,斜着沿江面顺势延伸至水中,过渡自然,与用留白表现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
此图的大树有两种画法,画近景的树是先用重墨勾树干的轮廓线之后再皴笔向上,树干形体转折柔和自然,树干上的点皴笔法浓淡相宜,生动地表现出了树干圆浑苍劲的肌理。
远景的树,是双勾轮廓线后再平涂一些颜色,墨色稍淡些,在视觉上跟前景树分出了前后的感觉。
此图树叶画法是勾点结合,用笔细劲秀挺。从画中可以看到,点叶画法有:细垂叶点、栢叶点、一字点及水草,一组一组的点叶具有疏密节奏,或上密下疏或左密右疏,非常有层次感,树梢也画得十分细致;夹叶点也有好几种,双勾线条柔而不弱,细而有力地穿插于林木之间,多而不乱显得自然流畅。另外桃树的枝干是用拖枝法画出的,苍劲且有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南宋界画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