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闽北呈上精准扶贫新答卷
经过进一步调查,郭星锋发现,阳泽村其实拥有好资源,只是不知道如何利用,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很快,郭星锋有了主意:“这里农业条件好,光热条件也好。我想下一步申请将扶贫资金和光伏农业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帮助老乡尽快富起来。”
郭星锋是南平市织起的“人才扶贫网”中的一个点。近年来,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重点派往贫困村,仅在今年,南平市就有82个贫困村安排了下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干部达到406名。同时,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手拉手、一帮一”等结对帮扶活动,全市结对帮扶3.22万户。
林承杞说,下派干部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去资金、知识、技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成为不少地区脱贫的“助推器”。
“过去只能靠村主任一个人去跑项目,东头跑个2万元,西头跑个3万元,改变不了局面。现在挂钩部门和下派干部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人脉、资源,而且人在现场指导,真正成为贫困村的靠山。”林承杞说。
产业绑定推动稳定脱贫
东面一块地种烟叶、西面一块地种芋头、南面一块地种稻谷、北面一块地种杂豆……这是松溪县旧县乡东厝村2009年前的农业格局。
“村民们各干各的,不仅都没有富起来,还有一半土地都抛荒了。”初回到村里任村主任的刘尚西看了有些痛心。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刘尚西和村民们找到了村子的出路:发展稻田养鱼产业。2013年,村子成立了松溪县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民们零星的山田都流转到合作社里,种植“稻花鱼”大米。合作社去年收入1223万元,每户成员年均分红6000多元。
南平市农业局扶贫开发科科长郭延凤说,过去大多数贫困村都没有自己的产业,村民们想增加收入都是“单打独斗”,收入起伏较大,返贫现象多。针对这一问题,南平市通过一系列政策将贫困户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绑定,让贫困户稳定增收。
与以往的产业扶贫不同的是,南平市在确定扶持的产业项目时,优先考虑对贫困人口有辐射带动的企业,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体系。
郭延凤说,比如政府安排专项基金,对到贫困村设立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予以奖补,农民合作示范社每带动1户贫困户再补助1000元,以此提高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据统计,在政策的鼓励下,南平市已有98家涉农企业在贫困村建基地126个,直接带动贫困户2107户。
林承杞说,贫困户能够利用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服务、营销渠道、品牌资源等,变“分散帮扶”为“抱团发展”,规避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得贫困户既能脱得了贫、致得了富,又能够稳得住,不返贫。截至2015年底,南平市已有1.3万户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年增收380元。
编辑:韩静
关键词:福建南平 贫困户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