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姜辉:不做历史的旁观者

2016年11月17日 10:38 | 作者:王琎 姬泰然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索解:“承担好锻造‘批判武器’的职责使命”

历史行进到2008年,倏忽之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戳破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幻象,“自由市场”归于萧条,“普世价值”备受冷遇。危机四起中,资本主义制度被其最坚定的拥趸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福山更几度对“历史终结论”作出修正。

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社会主义。“马克思热”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苏东剧变的反思趋于理性客观,中国道路举世瞩目,齐泽克、巴迪欧等国际知名左翼学者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重新打造共产主义的假设”……种种迹象表明,社会主义运动正走出低谷,砥砺前行。

“危机为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不同寻常的机遇和条件,但并不必然带来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涨。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变革和调整,自我调节和创新能力增强,‘资强社弱’格局仍将持续。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胜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进入了长周期的螺旋上升阶段。”通过对局势的深入观察,姜辉敏锐地将视野投向西方工人阶级问题。

“恩格斯‘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的论断没有过时。”经过细致研究,他发现,在危机期间及之后,西方国家无不贯彻金融资产阶级意志,推行各种紧缩政策,工人阶级经过一个多世纪斗争取得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等成果在有形无形中遭受挤压、蚕食甚至化为乌有,他们依旧被牢牢钉在资本的十字架上。

此后几年,姜辉深入研究西方工人阶级状况和变化,相继发表《论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问题》《工人阶级还是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论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现实境况和社会地位》等论文,出版《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等著作,翻译《关于阶级的冲突》《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等书籍,不懈追问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向何处去、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这些成果,对于全面了解西方阶级结构变化和工人阶级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观察和研究我国社会结构以及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既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也要看到其新问题、新挑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不能做悲观保守者,也不能做盲目乐观者。”姜辉始终葆有学者的理性客观,亦不乏责任担当。“历史总是在各种主客观条件酝酿成熟的时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接力棒’交付到已经做好准备的国家和民族手中。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参照系’在中国,我们不能辜负历史的重托,一定要承担好锻造‘批判武器’的使命与职责!”

近年来,姜辉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加编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参与撰写理论通俗读物《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主持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危机》,撰文阐释“风景独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术研究之外,他还培养了诸多从事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人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令姜辉心潮澎湃。“明年将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历史没有重复,但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会像十月革命一样,成为照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行的红色火炬!”

专家名片

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

(记者 王琎 姬泰然)(本文头像由郭红松绘)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姜辉 乌托邦 历史 旁观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