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李德才:一生成一事 心有莲花开
大爱
2013年的一天,阿拉伯留学生萨勒叩响了李德才办公室的大门,而他进来后却面带难色,迟迟不开口。老师看出了学生的心思,让他放宽心,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作为留学生,萨勒现在面对两难抉择:毕业后如果拿不到本国教育部的奖学金,就只能放弃读研,直接回去工作了。但是,好学的他一心想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李德才当即说:“你很有潜力,不要灰心,如果你们国家不给你奖学金,我给你!如果你没有生活费,我帮你出!”
短短两句,掷地有声,萨勒吃了“定心丸”。
“若不是李老师,我就不能留在北交大继续学习了。生活上照顾我,学业上鼓励我,这几年来,李老师对我的帮助与关心无以言表。”萨勒提及此事仍感动万分。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爱他们是我的天职!”作为导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李德才的要求十分严苛,但在生活中,他却像一位慈父,无私真诚,尽心尽力为每一位学生解决最实际的困难。
程艳红是一名刚从其他实验室转过来的硕士研究生,面对陌生环境,实验室里小到器材设备的摆放,大到实验进程的安排,都不熟悉。学业能不能跟上?老师会不会重视?她的内心充满紧张和不安。
然而,李德才的关怀打消了程艳红的一切顾虑——课上提问,课下“开小灶”补习,还叮嘱师兄师姐平时对她多多照顾。
一点一滴,程艳红全部铭记在心,如今,她已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和生活。
谈起李德才,他的学生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和感动。
“百折不挠,与人为善,说到做到。”2010级博士生谢君说,“李老师对这三句话拳拳服膺,并希望我们也能做到。实验室不需要打卡签到,但每次都是满勤。如今,看到李老师已是二级教授,却还坚持步行去北师大听课,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作为学生,我们若还想着偷懒,岂不汗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学生的岁数多大,在接触新事物时,他都会像一个孩子。如果师者不认真,学生便难以分清好坏对错。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们树立榜样,这比多少句空话、套话都要有意义。”
李德才每年都会给机电学院国际班讲授全英文教学的“机械设计”课程。“讲好全英文专业课在教材的选取上很关键,盲目照搬国外教学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很多国外教材使用的单位符号以及教学重点都和国内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国内教学体系特点和国外教学经验对双语课程进行重新设定。”
在李德才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提升了对专业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力。
而编撰一本适用于我国高校教学的《机械设计》英文教材,一直是李德才多年的心愿。经过三年多的编撰整理,这本集合了他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机械设计》英文教材即将出版发行。
李德才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仅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学生。
从1992年至今,李德才指导过10名博士生,其中有学物理的,有学数学的,还有学工程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他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首先,为他们补习专业知识,学机械出身的补流体力学、电磁学等,学数学、物理出身的补机械学;其次,选题方面尤其重要,既要有创新,又要保证能在3年之内做出来,李德才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类型的课题,鼓励他们在边缘交叉学科中谋求发展,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人才。
“做好一个大学教授是不容易的,虽然每年讲的是同一门课,但是年年调整基本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一门基础课跟上时代的步伐;年年阅读大量的国际期刊,消化吸收进教材中去,才算尽到了教授的讲课职责。这才是作为一个教授一辈子讲课的指导原则。”
李德才非常喜欢教育家钱伟长的这段论述,他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
在讲完《机械设计》每一章后,李德才不仅会写明这一年所涉及领域里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还会告诉学生该方向目前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以及在此研究领域哪本论著或文章是最好的,力求使上课内容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
为此,李德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赞赏与欢迎。
有一年教师节,李德才收到一位学生的祝福短信:“您认真做事的态度让我一辈子受益。”这条短信让他十分感慨。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
“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德才 磁性液体 新型材料 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