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九旬老药工的叮嘱:中药古法炮制的传统不能丢
从“临时工”到传承人的蜕变
1941年,17岁的柳子俊为求一口饭吃,在保举人的担保下,走进了家门口那条街上一家赫赫有名的老药店广升远,也就是现在的广誉远,由此拉开了这辈子和中药的不解之缘。那个时候药行很苦且准入门槛并不低,各处招店伙计的时候,先由担保人引见,经过掌柜的一番考核,在被正式“录用”后,需要摆上香案烧香磕头并吃过“上工饭”之后,才算正式上工,柳子俊就是这样开始了学徒工的生活,每天除了基本的功课外,还得伺候好师傅们,包括送夜壶、打洗脸水等琐事。
然而,即使吃上了“上工饭”,但刚开始并不算正式工,期间一般需要经历三年的“闲住”,说白了就是考核,最后留下来的才算是正式的学徒工,这就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死磕”精神,用柳子俊的话说还得有“灵性”,就是不能太木讷。所幸的是年轻的柳子俊经受住了考验,最终留了下来成为正式的学徒工,白天在柜台上不停地包装药材,晚饭后学着制作药丸,每天上工时间至少12小时。
从“临时工”到正式学徒,从学习包药、制药丸到炒药,再到掌握秘方产品龟龄集、定坤丹等中药炮制工序和技术,直至接触到龟龄集炮制技艺的核心技术—银锅炉鼎升炼技艺,一路走来的艰辛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靠慢慢磨,人家有文化的都去搞业务、财务、会计,像我们文化不高的就只能耐心学、用心做,没有捷径。”柳子俊说。虽然已是93岁高龄,本应颐养天年,但老爷子仍不忘学习,广誉远的内部刊物、报纸杂志以及好多医药论著都摆子老爷子的案头,眼睛不好就用放大镜,甚至还做笔记。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药 炮制 传统 老爷子 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