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传统村落不能保护了建筑忽略了人
对策还需“接地气”
学者们试图在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上找到一个“三高兴”的方案:政府高兴、村民高兴、专家高兴。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培养和重视“乡贤”的力量,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陈小奎说,他的爷爷是老中医,父母是村里的小学教师,他的家庭在当地特别受村民尊重。“正是这种尊重,让我愿意回到村里居住和生活。”他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培育一个中坚力量,这一群体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和专业思想,有力量且有时间参与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由乡贤、资本方、村领导联手组建保护团队,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进行尝试。至于具体的保护发展方略,则应该是‘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能否把传统村落保护提高到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让它成为全社会的一项工作?”河北省涉县文联主席李淑英坦言,这些年一直工作在传统村落调研和保护第一线,她期待这项工作“从国家层面上更有力度,从民众层面上更有认同感”。
涉县在2014年启动了传统村落的调查,两年下来,李淑英感受到这项工作存在“上热下冷”“上主动下被动”和“上慢下快”的状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群众的积极主动性,都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力量。”李淑英说,“在基层乡镇,别说村落保护,单单‘传统村落’这4个字也很少有人知道。到村里调研,我们也只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要传承保护老房子、老物件、老的生活方式等……”目前,涉县一共有10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但村民们多是“听上面‘规划’”,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会,我们告诉村民:国家对村落保护有专项资金投入,给他们讲解规划建设的远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配合调查。”李淑英苦笑着说,“调查完了,有的村落也进入了名录,相应的政策支持却迟迟不能落实。这时村民就会追着我质问:你说的那些资金啊、政策啊,我们怎么都还看不到?刚刚有点热乎气儿,又慢慢冷却下去了……”
在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荣国看来,提高基层对古村镇保护的认识,需要有些“实在的招数”。他介绍,河北省民协从省委宣传部争取到专项经费,开展了“十大最美古村镇”申报、展示活动,效果特别好,县乡镇很重视,村民也很欢迎。“很多时候,老百姓不知道哪些需要保护,以及怎么保护。因此我们专家还需要‘接地气’,出谋划策要有针对性。”
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也要避免“摘星式”的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索南多杰提出,其实游牧文化背景下也有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不能忽视流动的传统村落,比如青海的“帐篷村落”就是一例。传统村落也不应局限在村域范围内,最好是实施连片保护。比如一些河谷地带,各个村落都很相似,如果单单选择某一个村落加以保护,这种乡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将会是不完整的。中国民协顾问、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余未人认为,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首先要尊重各个民族的信仰,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编辑:梁霄
关键词:保护 传统 国家 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