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医改放大招医生怎么做?

2016年12月28日 09:02 | 作者:杨寿清 | 来源:今晚报
分享到: 

“爱行医”是个共同的理想

一年前的秋天,在本市某小区发生一起空巢老人猝死事件,死者为一对老龄夫妻。儿女均在国外工作,老人身体不佳无人照料……当邻居们发现两位老人时,已经死去多日了。这件事给了老人的邻居杨帆极大的刺激。

杨帆供职于天津市环湖医院,是脑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他与老人相熟,还曾为他们就医提供过许多帮助。老人的悄然离世,让杨帆感到空巢老人晚年照料存在的可怕真空。“这是社会服务的缺位,更是医疗服务的缺位。”杨帆说。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杨帆与海外华人医生有着广泛的医疗合作,欧美国家社会化医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灵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欧美相当普及。我们为什么不能推广这种医疗服务模式呢?”但是,在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话题。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医师来源,多点执业的口子还封得死死的。尽管公立医院有大批优秀的医师,有一些闲置的时间,但工作之余的行医,要么是纯粹的“学雷锋”,要么是上不得台面的“地下工作”。杨帆和许多医界同仁一样,希望有一天能打破这层坚冰。

2014年11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放开了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在上海、深圳等地,有同业者开始试水,多个“医生集团”挂牌,医师们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提供有偿医疗服务。但在天津,还没有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撑,因此,业内人士依然在观望中等待。

邻居两位老人的猝死,给杨帆的刺激是切肤之痛。他感到不能再等了。他邀了几位医界好友,一起商议“我们能干点什么”。此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杨帆与结直肠肿瘤科专家孔大陆、肝胆外科专家王毅军、超声介入专家经翔等人多次聚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很快,他们草就了一张“蓝图”——注册成立医疗咨询服务机构,集合天津一批优秀的医疗专家,提供线上线下咨询服务。他们给这个机构起名为“爱行医主任医师联盟”。

“主任医师是门槛,加入者必须有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这是为了保证团队的专业水准。”杨帆说,“爱行医,体现的是医生文化、医生逻辑,也是行为定位,是共同理想。如果没有甘心为患者付出的精神,这个团队一定走不太远。”

孔大陆、王毅军、经翔,成了这个联盟的共同发起人。筹备阶段的资金募集是“众筹”式的。经翔说:“这笔钱都用于办公地点租金、线上平台维护、咨询接待人员工资开支。我们是不拿报酬的。”经翔解释:“尽管服务是有偿的,但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不能把这个联盟做成生意。可能这个定位过于理想化了,要让所有人接受这个理念,还需要磨合,需要时间。”

但是直到“爱行医”注册手续完成,他们还是没有挂牌。毕竟天津的地方政策还未出台。这群心怀理想的医师面临的前景是未知的,可能还没出发,就会被告知止步。总经理王卉说:“我们一直在等。大家都有一种预感,我们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走出这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梁霄

关键词:服务 签约 医师 家庭 医生 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