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河北:标本兼治,破解儿童看病难
“这几天孩子一直发烧、咳嗽,在县医院看了几次,病情也不见好转。”12月16日一大早,王女士和她的婆婆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心急火燎地从行唐县赶往省儿童医院,想找个专家给孩子看病。
赶到医院刚过8时,可门诊大厅、各诊室内外到处是等待看病的孩子和家长。排了半个多小时队,好不容易挂到了呼吸内科专家号,“可前面还有60多个孩子呢!”王女士有些着急。
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截至2015年底,我省0至14岁儿童约有1367万人,而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仅有5566人。“我省平均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407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46。”省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破解儿童看病难,需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为改变儿科医生短缺现状,日前我省出台了《河北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儿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作了明确要求。
儿科医疗资源吃紧,省儿童医院日接诊量近5000人次
“进入12月份以来,医院日门诊量、急诊量最高时近5000人次。”省儿童医院院长石仲仁介绍,为了满足患儿需求,医院在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加大门诊医生数量和出诊安排力度。
在省儿童医院门诊二楼呼吸科门诊,记者看到,该科开设了11个医生门诊,有普通门诊,也有专家门诊。“即便这样,仍无法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求。”该院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诊室都挤满了人,医生们忙得像“陀螺”。
不仅仅省儿童医院人满为患。近日,记者来到省会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同样挤满了来看病的人。“最近,来社区看病的患者大部分是儿童。”该服务中心副院长李小军告诉记者,一天下来,她们接诊的患儿有100多名。
“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石仲仁解释说,儿童发病季节性非常强,每年冬春季都是儿童生病的高发期,也是医生最忙的时候。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前优质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数量在近期内或将有所增长,儿科医疗资源面临考验。
儿科医生压力大,固定来源受影响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上世纪后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儿科专业,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课程。
很多儿科医生认为,这一改革弱化了儿科的学科实力,切断了儿科医生的一部分固定来源。但这并不是造成儿科医生严重匮乏的根本原因。
累是儿科医生的常态。12月16日上午,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英谦一边给患儿看嗓子、听诊,一边听患儿家长描述,然后是向家长解释,给患儿写病历、开药方。从8时到12时,她一直被患儿和家长包围着,一上午没挪地儿,不停地重复着这一系列动作,接诊了76名患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干儿科医生,更现实的原因是,儿科医生比成人专业医生承担的风险更大,而待遇要低得多,个人发展空间也很小。
很多患儿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医生只能依靠经验诊断病情。而且,由于身体发育不全,很多儿童疾病来得急、变化快。“一个肺炎患儿,刚入院时症状还不明显,可几小时甚至一小时后就发展成了肺炎心功能衰竭。”张英谦说,儿科医生必须随时观察孩子病情的细微变化。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儿科 儿童 儿科医生